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挫折; 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课堂小结: (1)“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考点 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阅读图片,说明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1. * * LOGO * * * *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年份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图 1977年 本课结构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 “开门” ⑴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 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⑴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⑵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⑶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⑴成就: ⑵意义: 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example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挫折) 红 卫 兵 运 动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⑴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⑵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⑴领导体制: ⑵教学体制: ⑶高校招生: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1.文革对教育的冲击 2.“教育革命”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⑴对象: ⑵方法: ⑶影响: 工农兵;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⑴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局面; ⑵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⑴教育界拨乱反正: 标志:恢复高考; ⑵教育体制改革: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⑶科教兴国战略(1995) ①背景: ②意义: 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⑴原因: ⑵成就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①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③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④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1979年邓小平在 黄山和大学生合影 《小平您好》 成就: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 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法》 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目标:义务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