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下) 三、建国后的几次批判运动 1:电影《武训传》批判P57 2:萧也牧批判P73-75 3: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P57,P61-62 4:胡风反革命集团 5:《海瑞罢官》批判 1 电影《武训传》批判 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 1948年中国制片厂开拍,1949年上海私营昆仑影业公司续拍 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审查,1950年12月开映,四个月时间内赞扬文章达40多篇 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编剧、导演:孙瑜演员:赵丹 黄宗英.剧情梗概: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出身贫寒,曾随母亲靠乞讨度日。他深切地体会到穷人读书识字的必要性,因此不惜几十年唱歌卖艺,积攒善款,筹办义学。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A电影《武训传》批判过程 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 1951年8月26日,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的检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作为总结。 2 《红楼梦研究》批判 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本主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名铭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县,系俞樾之曾孙,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十二月初八日生于苏州,时其母梦有僧登门化缘,意是高僧转世,故乳名僧宝。“文化大革命”中更受批判,1969年至1971年间夫妇以七十高龄被迫去河南息县干校劳动,饱受颠连。1986年 11月19-25日赴香港讲学,总结平生对《红楼梦》的研究,仅以“《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一语概括,盖灿烂以极趋于平淡矣。1990年九十初度后,4月忽手书一碣云:“一瞑不复秋,黄昏齐至京”,旁自注曰:“身后事在亚运会后”。是年秋,亚洲运动会在北京结束后一周,10月15日泰然逝于南沙沟寓所,若预知者。享年91岁。 A《红楼梦研究》批判 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的江青要求《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未能实现。后经折衷,《文艺报》1954年第18期被指定转载了该文。主编冯雪峰为该文撰写了持保留态度的“编者按”(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基本上是正确的)。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发表二人的《评〈红楼梦研究〉》 ,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介入。 B原因: “意在打开一个缺口,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批判”,“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对他的老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都很有意义····” 1949年以前左翼文学内部所存在的、并且隐含于1949年以后的文学体制之中的分歧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冯雪峰的整肃上。 批判的末期矛头开始指向了胡风。 3 胡风批判(略)课下自己学习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湖北圻春人。曾用笔名谷非、高荒等。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就读北大学预科、清华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1929年东渡日本。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1933年被逮捕并驱逐回上海。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与鲁迅联系。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之争。1938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1945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文引起论争。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第一次代表会,并当选为委员。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入狱20余年。1979年无罪释放,1980年 “平反”。 4、萧也牧、路翎批判 《我们夫妇之间》1951 《洼地上的战役》1954 四、“文革”十年文艺思潮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简称《纪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