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预防05级.ppt

分子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预防05级.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预防05级

分子流行病学进展及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ease Prevention & Control 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 与传统流行病学不同 研究的水平不同 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与分子生物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人群) 研究内容和方向不同(强调与宏观暴露的关系) 研究方法不同(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 研究内容(生物标志物)越来越丰富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病因、危险度评估、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 生物标志(biological markers, biomarkers)是可以测量的、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如DNA、RNA (miRNA)或抗原、抗体、蛋白质(酶)等。 一、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 (一)外暴露标志 主要指环境因素暴露,包括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 1、生物性病原因子的鉴定 2、病原生物进化变异规律(进化树) 3、环境化学污染物(非生物因素)暴露 (二)内暴露标志 1、传染性疾病: 感染状况、抗原抗体检测、病原体基因监测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内暴露剂量、 生物效应剂量 内暴露剂量包括对化学毒物、饮食中的营养素和可能致癌剂以及微生物感染的测定。例如: 吸烟 - 血或尿中的烟草代谢产物可替宁浓度(Cotinine) 多环芳烃 - 尿中的1- 羟基芘水平 饮食暴露- 黄曲霉毒素B1(AFB1)和尿中N-亚硝基化合物( N - nitroso compounds)的浓度、血液中营养素水平 工作暴露和环境污染 - 血清或脂肪组织中的杀虫剂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多氯联苯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二氧杂芑(Dioxins)环氧化物含量 吸烟和环境污染 - 尿中的致突变因子(mutagenicity)的测定。 三、易感性标志(环境-基因) (一)遗传性疾病 HNPCC, BRCA1/2 (二)慢性病(易感性分子标志物) DNA修复通路(肺癌、肠癌) 代谢酶系统(膀胱癌) (三)传染病 免疫系统(HLA) 炎症通路 传染病 慢性丙肝病人中,HLA-B44出现频率高达30%以上 对白喉毒素敏感的基因定位在5号染色体长臂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敏感性基因定位在19号染色体长臂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 1998年由Khoury和Dorman提出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 HuGE)的概念,定义: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基因或基因变异及其相应编码的产物)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 分子流行病学常用技术及方法 核酸技术(DNA & RNA) 核酸体外扩增 (PCR) 核酸电泳图谱 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RFLP)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 核酸分子杂交 有原位杂交、斑点杂交、转印杂交(包括Southern blot检测DNA和Northern blot检测RNA)等。 核酸序列分析 蛋白质技术 蛋白质分离鉴定技术主要有:电泳、凝胶电泳、蛋白质转印杂交(Western blot)、色谱分析、蛋白质测序等。 酶学技术 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测,要求一定的条件。 多位点酶电泳(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EE)法。 免疫学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免疫试验(FIA)、放射免疫试验(RI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C)等; 色谱(质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液相蛋白色谱技术(FPLC)等。 核酸分子杂交 蛋白质检测鉴定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HPLC, LC/MS/MS) (一)病因的探讨及病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1、传染病病因及流行规律的探讨 研究已知或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和流行特点 病原学诊断(基因诊断)、基因分型 研究分布特点,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确定 观察病原体在体内持续时间和消长规律 揭示传染病传播机制 以结核为例:与结核病人密切接触,感染和发病的危险增加。这些接触者与源病例之间,是否产生了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开展结核病成“簇”性研究,可以从分子角度解答这样的问题。 成簇的过程就是用聚类分析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