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与其保护初探.docVIP

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与其保护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与其保护初探

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及其保护初探   [摘要]在重庆现代建筑文化传统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建的公共标志性建筑与设施占有特殊的地位,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馆是当时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最直接物证,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辐射作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关键词]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48-03 一、建造背景和特点 1950~1954年西南大区时期,地处西南东部的重庆,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在以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首长的中共中央委员会西南局的直接领导下,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巨变,着重恢复发展了重工业,并开始按计划的有重点的进行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当时重庆市第一区(1995年改名渝中区)虽然是全市的商贸中心,也是文化比较繁荣的城区,但上百万人口集居在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市区坡坡坎坎,街道狭窄拥挤,甚至连一座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的大型集会场所也没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真正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作用,1953年,我国制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当时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建设势在必行,一些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公共建筑意为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按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公共建筑有行政经济管理类、邮电通讯类、科研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医疗卫生类、体育休息类、商业服务类、其他类等。它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多方面紧密联系,是城市生活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 (一)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 中共重庆市委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1950年6月,由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并施工,1951年9月竣工,西南大区撤销后改成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共四层,大楼第一、二层均有大会议室,室内为楠木嵌花地板,办公室和走道为磨石地面。大楼四边墙顶嵌有一圈斗拱(现场预制后安装),正立面中间墙体顶部有一幅工农兵浮雕像,入口两边为高勒脚花台,环形车道相衬托。大楼全部采用钢窗,木制品如硬木门、硬木墙裙、窗帘盒、挂景线经过铁锅熬煮及烘干处理,迄今不裂不蛀。防水屋面二毡三油,上铺一层砖,效果良好 该建筑建于1951年,为一砖混结构建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势,采取传统柱网式基础布局,主体三层。平面以一个横向长方形为横轴,左右两侧各延伸出一个矩形;正立面以4层塔楼门厅和偏右布置的门廊、台阶等组成建筑立面的构图中心。整体外观融入西式建筑风格,歇山顶,苏式扣隼板瓦铺作屋顶,米黄色墙面,无花饰矩形窗户。建筑以边长0.66米的正方砖柱支撑木梁构架,荷载由木楼板向木梁传递而来。一楼至各楼层为木楼?螅?楼板为企口缝拼花木板作面层。占地总面积约4851平方米;大楼总建筑面积5389.3平方米(除梯步),其中主楼建筑面积3760.8平方米,前楼建筑面积668.5平方米,后楼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充分考虑了通风与采光。前楼在主楼正门西侧向南延伸,后楼位于主楼东侧向北延伸。另在大楼前后设有四个花园及一个消防池,占地面积约2964平方米。主楼、前后楼均为三层,楼层之间间错相接,其中主楼高17.55米,前、后楼高16.3米。1954年,市委撤离办公,西南大区撤销后,按邓小平要求的给群众“打文化牙祭”,作为重庆市博物馆文物展览大楼使用,改造时曾将内部的隔墙部分拆除,以便陈展,但未在结构上造成损坏。2001年,该房被列为危房停用。现存建筑经全面整修,保存完整。2000年以后,作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办公用房使用 (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设计师张家德,始建于1951年,落成于1954年4月,定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4年7月,西南大区撤销后改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并延用至今 该建筑由礼堂大厅、步云楼、南北配楼、后建的东楼以及人民广场前的牌楼组成。建筑设计采取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礼堂大厅的屋面造型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在角钢网壳附加木屋架成琉璃瓦屋面。大礼堂主厅采用半球形钢架穹顶,附加有三个层次琉璃瓦屋面的木结构屋檐;结构设计采用大跨度直径46.33米钢结构穹顶,置于现浇钢筋砼楼柱上;南北两翼配楼两对塔式四方亭和六角亭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琉璃瓦屋面装饰,仿天坛的36根红柱及配楼走廊一部分红柱用板条包成,大礼堂和配楼招待所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组成以圆形的礼堂大厅为中心,两旁侧翼的四层楼房作为配楼,外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