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奴晚清三个知识分子从官之路.docVIP

权力之奴晚清三个知识分子从官之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权力之奴晚清三个知识分子从官之路

权力之奴晚清三个知识分子的从官之路   1886年6月11日,盛夏初至,骄阳似火,偌大个京城,居然无一丝清风。这一天,朝廷放榜,将公布殿试名次。湿闷的暑气令焦急盼望的士子们内心愈发躁动难耐 苦苦等了一天,直到日头偏西,朝廷的喜报才姗姗来迟。天津籍考生徐世昌(1855~1939年)恰外出拜客归来,于客栈门口见到上谕:“徐世昌,第二甲五十五名,着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十年寒窗苦读终有回报,徐自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于当天日记中写道:“君恩高厚,受宠若惊,益当努力有为,以期报国承家也”。与此同时,在房中枯坐了一天的贵州籍考生陈夔龙(1857~1948年),也接到上谕。点儿背的是,他考卷以一字之误,竟置三甲,以主事用,签分兵部。而一同中式的贵州老乡赵以炯、李端榘等,均入翰林院,差事清闲而补缺甚快,这着实令陈情何以堪!他不禁捶胸顿足,慨叹上天不加眷顾。要说反应最淡定的,尚属蒙古正黄旗考生荣庆(1859~1917年)。听闻榜单,此君既未喜极而泣,也不愤愤不平,而是悠闲地倚在枕上翻看历代名人字帖 按照清代仕宦惯例,若不出意外,20年后(1906年),这三位“50后”士子应能位居要职,成为新世纪清廷倚仗的栋梁之才。果不其然,这三位科举同年日后皆腰金衣紫,出任朝廷高官。只不过,一入官场深似海,也许连他们都没预料到,几十年后的自己,居然蜕变为了自己当初最厌恶的那一类人 贫寒与无奈 这三位士子,都是出身贫寒,毫无背景之人 据说徐世昌呱呱坠地之际,“其状貌端秀,头角峥嵘,长老皆许为大器”。然而他的脑子似乎并不灵光,尤其是应试能力较差,科考每每积极参与,成绩次次名落孙山。一次,徐乡试结束,几位挚友相邀聚于相国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人问徐世昌将来有何志向,徐醉眼迷离,举杯苦笑道:“他日或大祧,或议叙,或幸成进士为即用令,若分省得河南,除杞县、太康,必师孟尝君广纳食客。”可见徐世昌此时颇为务实,在他看来,能管辖一县、衣食无忧已实属难得,什么声名显赫、位极人臣之类是绝对不敢奢望的。陈夔龙亦然。8岁那年,陈父病逝。有人劝陈家三兄弟弃学经商,陈母应曰:“一息尚存,不忍使廉吏之子沦于驵侩也!”于是陈母以“纺绩得赀,藉供馆谷,往往机杼之声,与余兄弟诵读之声彻于达旦”。起初陈之文运颇旺,连战连捷,19岁便高中举人。孰料好运却忽而戛然而止,“南宫累次报罢”,眼看就要迈入30岁的门槛。与徐、陈情形相似,虽是旗人,但荣庆7岁丧父,家境凄凉,“陋巷逼迫,非复阀阅矣”。不过他天资聪颖,少年得志。要知道,27岁便高中进士,这在清末满蒙权贵中堪数凤毛麟角 既然这三位既不是出自官宦世家,亦非坐拥金山银山之富豪,故他们唯有从基层做起,期盼凭真才实学来为朝廷效力,谋得升迁。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很骨感。按照清制,每三年都要对翰林院庶吉士进行甄别考试,成绩优等者授编修,次等者授检讨,合格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如果成绩不及格,不好意思,那就请您继续学习,再等三年。徐世昌不通古学,文笔一般,自然不受时任掌院学士的翁同??老爷子待见。徐在这个清水衙门一待就是6年,竟未曾获得过一次外出主持地方乡试的差事,甚至连当副手的机会都没有。好不容易结识了天津老乡王文锦侍郎,徐请他帮忙介绍新差事。王为人倒也通融,打算将徐推荐至南书房,孰料大学士潘祖荫认为徐不学无术,难堪此任,不予接纳,又将他撵回翰林院。最令徐无奈的是,熬到第8个年头,他终于可以外放河南,谁成想还未等朝廷颁发委任状,母亲突然病逝,徐只得暂弃升官念头,回家奔丧,其霉运可谓冲天了 荣庆也好不到哪儿去。供职翰林后,荣庆之生活似乎未见任何起色。有清一代,京官最为清苦,他们时常入不敷出,只得借贷度日。彼时之荣庆,便是这般境况,于是便成为京城当铺和钱庄的常客。同时,荣庆之仕途亦颇艰涩。据《清史稿》载,自高中后,他“迁转迟滞。荣庆当引见之时,或讽以乞假。谢曰:穷达命也,欺君可乎。”要钱没钱,要权无权,十载京官,荣庆着实惨淡 当然,最悲催的莫过于陈夔龙。这位老兄自从赴任兵部主事后,简直如坠入苦海而难以自拔。兵部在六部中堪称最差,按“京师习惯,以吏、户二部为优选,刑部虽瘠,补缺尚易,工部亦有大婚、陵工保案,以冀捷获,唯礼、兵二部为最苦。礼部尚无他途杂进,依然书生本色,最次莫如兵部员司,以常年测之,非二十年不能补缺。”这就意味着,即使再出色、再优秀,陈熬到50岁,充其量也还是个六七品的小官 残酷的现实虽无声无息,但却告诉这三人一个铁一般的道理:书读得好不等于官做得大;志向高远,也必须安全落地。十年转瞬即逝,徐世昌、陈夔龙与荣庆,已接近不惑之年,仕途的黄金年龄渐行渐远。他们要么改变自己,要么继续沉沦,人生的岔路口就在眼前 诱惑与屈从 面对权力的黑光,相信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诱惑,尤其对于长期处于政治边缘的人而言。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