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动力与态度
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和态度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重要成果,探索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即其强烈的中国责任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积极、热情的态度。“促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正是杨振宁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他所以要尽一份中国人的责任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 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动力;态度
杨振宁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在物理科学内,在理论物理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赛格雷誉为世界“三大全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杨振宁对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研究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以累累硕果而引起世人瞩目。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本文就这些问题试做一个归纳与探讨
一、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重要成果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振宁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去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说的是1952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R.Davis,Jr.)用Be7的K电子俘获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一发现打破了1930年泡利(WPauli)提出中微子可能存在的假说后,关于中微子存在的实验久久未能取得成功的僵局,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然而,世人并不知晓,戴维斯实验验证中微子的方法是由中国浙江大学科学家王淦昌于1941年提出的。杨振宁为此与另一位中国科学家写了《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一文,发表在中国《物理》杂志上,澄清了这一历史事实
又如,早年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事情。1930年留学美国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赵忠尧发现了重元素(如铅)对硬γ射线的“反常吸收”现象和与“反常吸收”相伴的“额外散辐射”。以此为实验基础,美国人安德森于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33年英国的布莱克特和奥克里尼阐述了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过程。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证实了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1928年提出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安德森还因此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种种离奇而又微妙的原因,赵忠尧两项实验的重要性在国际物理学界的经典文献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反映。所以杨振宁与李炳安用英文合写了《赵忠尧与电子对产生和电子对湮没》(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Vol.4.No.17,P4325,1989)一文,说明了赵忠尧的实验不仅发现了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的现象,同时也促进了正电子径迹的发现,和其他中国著名科学家一道,纠正了这一令人遗憾的事,澄清了事实真相,以正物理学界视听
除上述以外,杨振宁还为吴大猷、吴健雄、邓稼先等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写过小传、传记或文章,介绍并充分评价了他们的科学贡献,以及许多有关吴有训、周培源、黄昆等中国杰出科学家其人其事的文章,宣传了他们的科学贡献
二、杨振宁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动力――中国责任感
杨振宁自幼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四岁时母亲就用《龙文鞭影》的故事教他识字三千,初中两个暑假父亲专请清华历史研究生给他讲《孟子》。抗战八年在西南联大所受的本科和硕士教育,及亲历的刻骨铭心的国难危机、个人与家庭的危险艰难等,这些经历不但使他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也熟悉中国百多年来受到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在他因做出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即将获得世界科学最高殊荣――诺贝尔奖的前夕,父亲给他题词“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此家训更是让他终生难忘。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没有忘记过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根”在中国。与他共事达16年之久的华裔物理学家聂华桐教授动情地用“根”和“血浓于水”五个字,描述和评价了杨振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杨振宁对自己的根从来没有忘记过,他身在美国,心里对中国的情形是非常记挂的,一直关心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杨振宁是牢记根本的一个人,对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培养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对于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扶助。不仅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就是在华侨社会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对于中国的那种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处的16年里,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的……”
现实中的杨振宁也确实如此.人们都会记得1957年12月10日,他在庄严的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发表演讲,公开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对中国人的野蛮杀戮和无耻掠夺,并向世界宣称自己“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自那以后,他总是反复强调自己获诺贝尔奖时是中国国籍。在1982年他为自己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