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梅戏材料解读
潜山韩先生赋
悠悠皖河水,巍巍天柱山。水通大海,山接云端。云飞天柱隐,何处是奇峰,何处是晴雪?春暖黄梅开,此间有美景,此间有奇观。七仙降临,孔雀回还。神话传千古,黄梅唱人寰。佳丽代代频出,名人世世不断。大师凤英三八年华逝安庆,女婴再芬戊申岁月生摇篮。学上四载,人长十年。陪邻考戏校,无意登梨园。乘风破浪,策马扬鞭。年华豆蔻,演郑笑娇,惊动吴头楚尾;五洲戏客,赞艺高超,感奋塞北江南。小荷才露尖头,市井无人不道黄梅戏;大街刚睁迷眼,巷里有口只夸潜山韩。乡音梦绕,黄梅魂牵。倾力上演女驸马和徽州女人天仙配,深情表达李师师与北宋徽宗龙凤缘。二韩小辞店,长看从不厌;一世黄梅情,频抒总新鲜。倩影翩翩,舞台小品黄梅电视剧;幽香脉脉,抒情歌曲即兴怡情篇。带笑娇如语,含情红似燃。唱爱,爱柔柔,千男倾耳听;演情,情切切,万女昂头看。花开花放,艳阳天里春光好,百鸟飞来,五洲四海姐唱去;潮起潮飞,碧海水中风浪狂,万念洗去,一舟半叶人思藏。水复山影重,花明柳枝暗。一生黄梅心犹苦,卅载安庆胆复寒。嗟夫!痛苦两男子,半世如戏;辉煌一妇人,夙愿似磐。丹心勃兴,十岁稚童,由“小怪”而“大胆”;壮志辉耀,卅年梨苑,从陋巷到“美坛”。再芬留香远,黄梅结实圆。剧院再芬,股份改制,高扬新曲,腾飞日益;黄梅复萌,繁花吐芳,大奏凯章,崛起频传。开拓黄梅夸壮举,改革观念展新颜。汗为黄梅发展流日夜,情因新苗培育倾林苑。热情酬夙愿,痴心慰先贤。漫道前路难千载,敢云黄梅永百年。红心永驻黄梅戏,大德常存人世间。高凤尚,壮河山。山色耀天,潜岳山景景景收眼底;湖波拍岸,菱湖水声声声扣心弦。举头今夜星近,极目长天胸宽。黄梅意远,天仙徽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鄂客情闲,诗赋文章,彼中有逸兴,此中有寄焉。呜呼!千山隔万水,万语寄千言。
历史起源编辑
黄梅戏[2] 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5]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6]
湖北省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水灾连年不断,清乾隆、道光年间最为突出,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灾就有12次,《圣谕》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7]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5]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