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pdf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彭安玉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04) 摘 要: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监督处于关键性的地位。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监督体制,必须十分重视 借鉴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以下方面仍然值得今天借鉴:监察系统实行垂直领导 制;充实完善监察立法;对御史及其监察活动进行监督;特别选用监察御史;树立御史权威;实施秩卑、权 重、赏厚的巧妙设计。借鉴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决不是生搬硬套的 “拿来主义”,而应该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创 造性 的转化和扬弃。 关键词 :监察制度 ;传统文化;中国古代 中图分类号 :D69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3—0065—04 中共中央在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在中国古代,监察颇受历代统治者重 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 《五权宪法》一文中,曾对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认为 “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他以 “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理论为基础,参考中国传统的监察、考试制度,提出了五院制的政治方案。虽然 这一方案未能成功,但它博采中外文化精华,使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的监督体制,必须十分重视借鉴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以 下方面仍然值得今天借鉴。 一 、 监察系统实行垂直领导制 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由皇帝直接掌控,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秦朝统一中国后,从中央到地方的 监察网络正式建立起来。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典“正法度”,举“劾非违”,与丞相、太尉并列 “三公”;在地 方,由御史大夫委派监御史(即郡监)对郡县文武百官进行监督,并负责向中央提供郡县长吏的为政情 况。整个监察系统实行垂直领导制,其统属关系是:皇帝——御史大夫——郡监——县监。御史大夫只 对皇帝负责,不受丞相统辖;郡监只对御史大夫负责 ,不受郡守统辖 ;县监只对郡监负责,不受县令统 辖。如此设置,不仅使得各级监察官因免受同级最高行政首长的牵制而放手监督 ,而且将各级行政首 收稿 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彭安玉(1962一),男,江苏江都人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校刊部副主任,教授。 瓣 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 3期 长也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汉代监察网络的主干是御史府,结构上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在中央,御史大夫典正百官,位列三 公。在地方,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各部派刺史一人对所属郡国实行监督。此外,还有隶属于丞相府的 司直,隶属于皇帝的司隶校尉。汉代将监察机构一分为三的设置办法是十分巧妙的。第一,御史大夫职 高权重,可以有力地制约相权。第二,御史大夫权力虽重,但本身也是被监察对象。汉制,丞相可以纠弹 御史大夫和御史。第三,直属皇帝的司隶校尉一方面有权监督御史大夫、丞相,但同时又往往受制于丞 相。总之,皇帝掌控的御史台、司直、司隶校尉三管齐下,又相互监督,将所有官员包括监察官员都置于 监察系统的监督之下。 明代中央监察机关是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都察院为天子耳 目风纪之司,负责纠察内外百司之官 邪,以监察地方吏治为主。对京官的监察主要 由六科给事中承担。六科与六部相对应,以六部为监察对 象。明朝地方监察网络有三道:一是各省三大机关之一的提刑按察使司系统,执掌一省监察事宜,有较 大的独立性,号称 外“台”。二是隶属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系统,每道设监御史若干名,奉敕巡按 地方,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三是总督、巡抚系统。不断调整监察机构,强化垂直领导,对增强监督的有 效性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二、充实完善监察立法 中国古代是相当重视监察立法的:西周有 《纠禁令》,秦有 语《书》,汉有 监《察御史九条》和 刺《史六 条》,曹魏有 《六条察吏》,晋有 《中正六条举淹滞》、《五条律察郡国》和 《察长吏八条》,西魏有 《六条诏 书》,北周有 诏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