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发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发微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发微   在李贽《续焚书》卷四中,有一篇名为《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读来颇有味道,其文如下: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日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日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俺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日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日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这篇文章是李贽直面回答人们疑问的一篇小作品。因为他当时以异端自居,不但大胆放言被称为圣人的孔子和凡人没有两样,而且主张“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公开质疑当时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如果问题仅仅如此,这并不足为怪。他居然在遁居佛门以后却在芝佛院高供孔子像,甚至途经山东时参拜孔庙,难道他真的是一个思想前后不一的癫狂老人么?细细品读李贽自己的回答,就不难发现,“从众”背后隐藏的不是两个思想不一的李贽而是两个不同的孔子。在李贽的很多其他著述中我们都看到,李贽恰恰是用真正的孔子思想来论证自己思想的合理性。他所批判的是被神化和教条化了的孔子,甚至是被改造和歪曲了的孔子。他所批判的思想,也恰恰是孔子所批判的!他所倡导的,也往往是孔子所赞同的! 追问孔子 孔子流芳百世不是因为他天生就是所谓“圣人”,也不是因为他在吃饭穿衣方面与众不同,而是因为他的思想。孔子生活的时代(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井田制走向瓦解,分封制随着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身处战乱与动荡之时的孔子,并未迷失方向,而是抱有坚定的信念:“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门之言道,莫高于仁。”(《吕思勉读史札记)《论语》中“仁”字出现100次以上。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其弟子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什么是“忠”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尽己之心以待他人;那“恕”又是什么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总之,“爱人”是对“仁”的最一般的规定。郭沫若说:“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这个字不必是孔子所创造,但他特别强调了它是事实。”(《十批判书》) 孔子希望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讲“仁”,推己及人,由亲及远,而外在表现就是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表面看来是对理想中的周礼的向往,实际上是指对古代礼制改造基础上的新礼,“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可见,“礼俗随世而变,有可从,有不可从。孔子好古敏求,重在求其义,非一意遵古违今。”(钱穆《论语新解》)另外,《论语》中还讲到打破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一切人“齐之以礼”(《为政》)。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他并非是要复古,而是想寻道治乱。其实,孔子是主张在合乎仁遵循礼的前提下改良社会的 文化上,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有人曾拿《为政》中的话语来反驳这一看法:“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实际上,这里的“异端”,杨伯峻先生认为是指不正确的言论:“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论语译注》)孔子之时没有诸子百家是显而易见的,但孔子这里是否指“和自己相异的主张”值得商榷。钱穆先生这样解释:(异端)“乃指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所谓异途而同归,学问当求通其全体。”(《论语新解》)孔子之时,不但没有形成“百家争鸣”,而且,通观孔子的思想,非常通融、开放、谦和、包容,所以钱穆先生的解读应当是抓住了孔子思想的主旨。也就是说,孔子这里讲的是一种治学、做事方法,并非攻击和自己相异的学术思想 对于人类无法掌控的“天命”、“鬼神”和“生死”等问题,孔子持非常理性的态度,他既不是狂妄的认为人可以掌控一切,也不是消极的以为人在这些方面无所作为。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当问事鬼神,他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及生死时他说:“未知生,焉知死。”难怪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赞赏有加 孔子是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