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内容.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的内容 一、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 所谓解释词义,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 戴震在《古经解钩沉序》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故圣贤 之心志,譬之适堂坛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指出: “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 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在《沈学子文集序》中说:“凡学始乎离词(解释词 义),中乎辨言(辨析句义),终乎闻道(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钱大昕在《经籍籑诂序》中说:“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训诂虽然不是单纯解释词义的,但词是语言中最 小的表意单位,即语义的基本单位,所以,解释词义 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 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词,它 的意义首先是概括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因此是客观 的。但是,当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被按照语法 规律组织进句子以后,意义就明确、具体、生动了, 说话人可以从客观的概括的词义里选取某一个方面来 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和主观的感受。前者是词义的概 括性、客观性,后者是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 训诂学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必须是客 观的,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朱熹注:“格,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穷极,无不到也。”按朱熹的 意思,“格”训“来”,“来”与“至”同义,“至”又与“极”意义相近,“极”又可以训 释为“穷极”。最后,“格”就有了“穷至、穷极”即“彻底研究”的意思了。因为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人的知识和智慧是先天具有的,是万能的。人的思维 可以“穷至”“穷极”事物的真理;只要凭借自己的思想去认识,就可以彻底地 了解一切,无所不到。 其实,《方言》:“ ,来也。”魏《三体石经》篆、隶、古 三体都有“ ”字。而这个字在《说文》中应是“ ”字。《说文·彳 部》:“ ,至也。”段注:“《方言》曰‘: 、 ,至也。邠唐冀 兖之间曰 ,或曰 。按 ,古格字。 ,今本《方言》作假,非 也。’”后世以“格”代“ ”。所以“格物”应是“ 物”,也就是“来于物”。 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大学》中此处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现以《左传》中用“人”字的五句话为例: 豕人立而啼。(《庄公八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僖公二年》 子无谓秦无人。(《文公十一年》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公十二年》) 人各有以事君。(《襄公二十八年》) 2、分析句读 《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 不称,悲夫!”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清代方苞纠正了张的错误。第 一,张守节没有正确理解“取舍、类”的含义,“取舍”应作“行为” 理解。“类”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用来说明一种 普遍的现象。(如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获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是说所谓“文人无行”,是由于大多 数文人在私生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少人能以名节 自立。)张把“类”理解为“属类”的类,所以句子就断错了; 第二,司马迁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历史上许 多名人佚事都是靠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宣扬才能留名 于世的。伯夷、颜渊这些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没 有孔子对他们所作的称赞宣扬,恐怕后人就不会知道、 周初有个叫伯夷的遗民,也不会知道孔子有个叫颜渊 的高才生。这层意思是他在“列传”的第一篇里,借伯 夷这个人物,对过去历史记载所发泄出来的不可遏制 的愤慨不平。所以文末他指出:“没有权势的人,他们 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 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湮没无闻,这是多么 令人悲痛的事啊!” 3、阐释语法 毛亨在申述句子的意义时,往往用抽掉原文的虚 词或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说明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例如: 《诗经·鄘风·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这几句诗里有四个语 气词“也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