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概要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作《师说》以贻之。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是谁之过与? 5.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代词,他 2.指示代词,这样 3.指示代词,这 4.结构助词,的 5.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取消句子独立性 7.结构助词,的 1.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卒之东郭墦间。 2.顷之,烟炎张天。 3.吾欲之南海,何如? 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6.宋何罪之有? 7.蚓无爪牙之利 8.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动词,到 2.补充音节,无义 3.动词,到 4.代词,它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宾语前置的标志 7.定语后置的标志 8.动词,到; 补充音节,无义 2.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 3.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 1.焉有仁人在位……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1.哪里 2.代词,代这篇文章 3.疑问代词,哪里 4.句末语气词 5.兼词,于之,对此 6.句中,表停顿 7.词尾,相当于“然” 1.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3.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 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 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 6、 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 代词,可译为他们 * 11.【也】 (一)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三)复音虚词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