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文章的主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一、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从作者行踪变化看,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一、(1——3)观荷缘起“心里颇不宁静” 二、(4——6) 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 荷塘上月色 四周景色 三、(7——10) 联想中回到现实 划分层次: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家 小径 求宁静 颇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小径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结构)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例题分析 检测反馈 总结提升 重点难点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语句赏析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