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聚物的其他性能1.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扩散理论认为聚合物的透气性一方面取决于扩散系数,另一方面取决于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描述扩散理论的是Fick定律:Q= -D · dc/dx · A · t 式中:Q—气体扩散透过量(cm3);D—扩散系数(cm3/s);x—薄膜的厚度(cm);c—扩散分子在聚合物中的浓度(cm3/cm3固体);A—薄膜的面积(cm2);t—扩散时间(s ) 应用上式的条件为扩散气体浓度较低,扩散系数不依赖于浓度变化的情况。 令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气体透过量为q, 即:q= -D · dC/dx,积分 得q · d=D(C1-C2) 即q=[D(C1-C2)]/d,该式适用于扩散进行了一端时间以后的稳态。 据亨利定律:C=SP,S—气体在薄膜中的溶解度参数 则q=D ·S ·(P1-P2)/d=Pg(P1-P2)/d 式中:Pg=D ·S为渗透系数 影响气体透过性的主要因素 温度 Pg=P g o e-E p/RT ,其中E p为透气活化能。由于E p0,所以T↑,P g ↑,透气性↑。 透过气体的性质 透过气体的性质主要是气体的大小、形状和极性。若气体分子的极性与聚合物的极性相近,则该气体易溶入聚合物,亦易透过。 气体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对透过性的影响一般认为气体分子直径小的更容易扩散,如:水甲醇乙醇。对于形状而言,分子直径相同的呈平面状较呈球形的透过性大。 聚合物结构 1.极性及刚性 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及链的刚性限制链段运动。故气体对其的透气性就小。如:PETPE,NR、BR、SBR、CR、NBR的渗透系数依次减小。(但应注意聚合物与气体的极性应相似) 2.结晶与取向 结晶及取向影响链段运动,并限制气体溶解,因此阻碍气体透过 。 3.交联 交联影响链段运动,因而降低气体的透过性。 4.增塑剂 增塑剂的加入改善了大分子链的条件,因而使气体的透过性增大。 聚合物的胶粘性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指将聚合物作为粘合剂使用时的粘合行为:另一方面是指聚合物受粘合时聚合物的 行为。 粘合剂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除了操作简便快捷外,有时还甚至可以代替焊接、铆接的方法解决设备、仪器的制造和维修。 粘合理论 对粘合现象的解释有四种理论,即静电理论、机械理论、吸附理论和扩散理论。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吸附理论和扩散理论。 6.3聚合物的胶粘性 吸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以粘接剂和被粘接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粘合作用的。在粘合过程中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粘合剂中的聚合物分子由微布朗运动从溶液或熔体中迁移到被粘物的表面,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基团逐渐向被粘物的极性基团靠近。当无溶液时,大分子极性基团仅能局部性靠近表面,而只有在压力或加热的作用下,使粘合剂的粘度降低,大分子链节便能与被粘物表面靠得很近。粘合的第二阶段是吸附作用;当粘合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5?时,分子间力便发生作用,从而产生粘接作用。 对于任何物质的粘合,重要条件是粘合剂对于被粘物的表面有良好的润湿作用。润湿程度越高,被粘物表面的粘合剂铺展得越宽阔,获得的粘合强度越高。 吸附理论用于解释极性相似的粘合剂与被粘物之间的高粘合强度和增加粘合剂与被粘合物极性的表面处理能提高粘合强度这个现象是比较成功的。例如:聚乙烯醚不是好的粘合剂,而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都是常有的很好的粘合剂。但是吸附理论对于某些非极性聚合物之间(如聚异丁烯、天然橡胶)有很大的粘合力(自粘性)就无法解释。 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的应用前提是粘合剂与被粘物均为聚合物。扩散理论将聚合物的粘合作用看成自粘作用,是由于在分子的热运动(微布朗运动)影响下,引起长链分子或其链段的扩散作用,使粘合剂与被粘物之间形成相互交织的牢固胶接接头,这种现象称为“粘合现象”或“自粘现象”。 粘和合现象是指粘合剂与被粘物为二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其大分子相互的扩散作用。当粘合剂与被粘物为同一材料时的扩散称为“自粘”。 扩散理论能令人满意地用于解释各种因素对粘合强度的影响。但扩散理论不能解释高分子材料对金属、玻璃和其它硬性固体的粘合。因为对硬性固体的扩散理论难于理解。 以此理论作为粘合剂其分子应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若粘合剂的溶液的形式深敷,而且被粘物能在次溶液中溶胀或溶解,则被粘物分子也可向粘合剂进行扩散。这两个过程都引起相界的消失,生成作为一个聚合物与另一个聚合物间的逐步过渡化的溶合部分,即生成了高强度的接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