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精选

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为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在受洪水影响的沿河路段及平原区的低洼路段,应保证路线的最低标高,以免受洪水冲刷,确保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方,在设计中应重视纵、横向填挖的调配利用,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工程造价。 6)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适当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节 竖曲线 注意: 1.竖曲线线型:圆曲线、抛物线(重点); 2.距离与高度表示:在纵断面上,只计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斜线不计角度而计坡度。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符号法则: 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上坡为“+”,下坡为“-”; 变坡转角为ω =i1-i2 当ω 为“+”,表示凹形竖曲线 当ω 为“-”,表示凸形竖曲线 2.竖曲线要素计算 1.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A、缓和冲击 B、时间行程不过短 C、满足视距要求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2.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 17000 10000 4500 20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11000 6500 3000 1400 45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 6000 4500 3000 15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4000 3000 2000 1000 450 250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50 35 25 20 算例: 例题1见书P80; 例题2: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10+200,变坡点高程为125.52m,两相邻路段纵坡为i1=+5%和i2=-3%,竖曲线半径选用5000m。 试计算: a竖曲线基本要素; b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c求K10+000,K10+100,K10+200, K10+300,K10+400五个桩号的设计高程。 三.竖曲线设计 1.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竖曲线是否平顺,在视觉上是否良好,往往是构成纵面线形优劣的主要因素。竖曲线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宜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宜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通常采用大于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半径值,特别是当坡度差较小时,更应采用大半径,以利于视觉和路容美观。只有当地形限制或其它特殊困难不得已时才允许采用极限最小半径。在有条件的路段,为获得平顺而连续且视觉良好的纵面线形,可参照下表选择竖曲线半径。 从视觉观点所需的竖曲线最小半径: 2)同向竖曲线应避免“断背曲线”。同向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3)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坡段连接,也可径相连接。反向竖曲线间最好设置一段直坡段,直坡段的长度应能保证汽车以设计车速行驶3s的行程时间,以使汽车从失重(或增重)过渡到增重(或失重)有一个缓和段。如受条件限制也可互相连接或插入短的直坡段 4)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 若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很小时,采用大半径竖曲线可能导致竖曲线上的纵坡小于0.3%,不利于排水,应重新进行设计。 第五节 视觉分析及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视觉分析的意义 1、保证行车足够舒适、安全; 2、避免驾驶员由于判断错误而导致驾驶失误; 3、诱导驾驶员视线,明白无误的指引路线走向。 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条件:当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必须注重平纵组合合理;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首先应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规定值,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组合合理,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 2、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合理组合、应避免的组合: A、引导视线,保持视线连续。为达到这一点,平纵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竖曲线,即“平包纵”; B、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一般要求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 时,竖曲线半径约为平曲线的10—20倍,能够保持平衡; C、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悦目的。 D、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顶点重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不宜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长上(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应极力避免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