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errien角膜边缘性变性精选
Terrien角膜边缘性变性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Terrien marginal degeneration 别名 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角膜周边部沟状变性;扩张性角膜营养不良 类别 眼科/角膜病/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角膜变性 ICD号 H18.4 概述 Terrien角膜边缘性变性(Terriens Marginal Degeneration,TMD)是角膜边缘部变性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慢性、双侧性角膜边缘部伴有浅层新生血管形成的角膜实质层萎缩、沟状变薄,最终发生角膜向前膨隆、穿孔、虹膜脱出而致眼球严重受损。1881年由Trumpy首次报道为“角膜透明变性”,Terrien在1900年对其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称为“边缘部、不对称的、扩张的角膜萎缩”。此后文献有报道此病,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对此病有了较多的了解。 流行病学 TMD发病率较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70岁),但多见于20~40岁,约2/3在40岁之前发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1。男性所占比例据Duke-Elder报道为75%,国内报道为63%。本病双眼患病,第2只眼的发病时间可晚于第1只眼。目前尚无种族间差异的报道。 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据认为可能与内分泌紊乱、胶原性疾病眼部表现、神经营养障碍或角膜缘毛细血管营养障碍等因素有关。近来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目前存在以下推测。 1.免疫性疾病 TMD好发于角膜缘,角膜缘是免疫反应活跃的部位;组织学上发现病变处角膜胶原纤维被含有高溶酶体酶活性的组织细胞所吞噬;TMD可与某些胶原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春季结膜炎等合并发生;角膜病理组织切片找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Lopez对1例TMD患者的角膜进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25%细胞表达HLA-DR、HLA-DQ,TH∶TS=1∶1。 发病机制 但Berkowitz发现TMD患者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循环抗体与正常对照无差异,提示至少Ⅲ型变态反应不参与发病。 2.营养障碍变性疾病 TMD为双侧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显示TMD缺乏炎症表现;病理学检查发现病灶区有脂质沉着、胆固醇结晶,部分病人合并黄色瘤,提示为脂质变性;TMD角膜板层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Pouliquen Y发现1例TMD合并圆锥角膜,而后者为一种纤维变性疾病。 3.炎症性疾病 部分病人发病时伴有刺激症状,角膜病理切片找到少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发病机制 Reboul、Iwamoto认为此病为炎症的结果,并将TMD根据电镜观察分为2型: 炎症型和非炎症型。前者以角膜病灶周围新生血管形成、结膜充血为特征。电镜下可见病灶新生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周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出现纤维素性坏死。但Folk认为炎症反应可能继发于角膜坏死所致的免疫反应,是TMD的结果而非原因。 4.继发于泪液成分的异常 Hayasok取TMD患者的泪液与正常人相比发现TMD患者泪液中溶酶体酶如N-乙酰-β-D-葡萄糖胺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未能确定此酶来源于泪腺分泌异常还是来源于角膜组织内细胞。 发病机制 5.其他 部分TMD、圆锥角膜等角膜基质溶解性疾病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合并存在,推测角膜缘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并释放金属蛋白酶等炎症介质,导致角膜发生进行性变薄。 临床表现 本病约75%患者为男性,多数在20~40岁发病。通常双眼同时受累,但病情进展和轻重常不一致。病程较长而进展缓慢,有时可达20年或更久。年长病例其角膜变薄的进展速度更慢。病变多开始于角膜上方,早期形似老年环,在周边出现细小点状基质层混浊,此混浊与角膜缘平行且与之存在一间隔,有血管自角膜缘通过此间隔伸入混浊区。在血管翳末端有黄白色条状脂质沉着。病变区缓慢地进行性变薄,呈弧形沟状凹陷带,病变可向中央及两侧扩展。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浸润期 上方角膜周边部出现与角膜缘平行的2~3mm宽灰白色混浊带,伴有新生血管长入。周围的球结膜轻度充血扩张。 2.变性期 病变渐波及基质层,组织发生变性而变薄,形成一条弧形血管性沟状凹陷带。浅层组织渐被融解吸收,沟槽内有脂质沉着。 3.膨隆期 病变区角膜继续变薄,出现单个或多个1.5~3.0mm或更宽的菲薄囊泡样膨隆区,呈小囊肿样外观。此时可有显著的逆规性散光。 4.圆锥角膜期 在眼压作用下,因病变区组织张力显著下降,使角膜膨隆呈圆锥状,病变可波及中央或旁中央,呈现圆锥角膜样外观。 临床表现 此时当咳嗽或轻微外伤,有时甚至自发性发生菲薄处角膜破裂,致房水外流,虹膜脱出,继之发生粘连性角膜向斑。严重者有报告角膜破裂后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