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红中国一线建筑师----刘家琨 设计理念 把建筑放在生活里 主张“低技策略”,不追求“炫技” 荣誉 第七届亚洲建协荣誉奖 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 远东建筑将 建筑实录中过奖 简介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 生活经历 在中国这些已经成名的少壮派建筑师中,早年具有文人身份的刘家琨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从“艺术家工作室”开始出手。 从事建筑设计这么多年,刘家琨一直很乐于当个文人,作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刘家琨至今仍觉得自己当初入行建筑设计界简直是阴差阳错。 “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未听说过‘建筑学’,填志愿时连‘仓库保管’和‘皮革处理’都填了,无非也就是一个知识青年想跳出农村找个工作。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系。”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他只主持设计过两个建筑,却写了四部中长篇小说,是他建筑作品的两倍,他一度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刘家琨用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极抵抗着——在建筑设计院里,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作家;而建筑学前沿发生的事对他而言就像传闻。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的职业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的时间。由于我一开始就不喜欢建筑设计,学校里的4年,包括毕业后的十几年,我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建筑设计上。我没有真正爱这一行,也没有把它作为我的事业。相反我对其它事情的兴趣更大。我一直想画画。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小说。” 1993年,刘家琨的大学同学汤桦在上海办建筑个展。让刘家琨尴尬的是,他是作为朋友而不是建筑师出席。这件事几乎触动了刘家琨最敏锐的神经。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刘家琨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那是1994年。罗中立工作室让刘家琨体会到了建筑从设计图纸到实物的乐趣。“那时从设计院出来自己干,刚刚起步,显然只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托。他们比较了解我,对我比较信任,所以前期个人化作品要多一些。”1995年,刘家琨又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刘家琨“玩”这种小型文化空间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如今,刘家琨接手的项目很多很杂,有中小型的公共建筑,也有住宅型、商业型建筑。事实上,刘家琨并不忌讳和商业力量的合作,甚至非常欢迎:“商业建筑基本上是市场操作,它有自身的规律,比如说开发压力大,更大的尺度,更快的速度,甚至必须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像我这样的小事务所未必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即便是我在商界也有非常好的朋友,我也不能够去承担这种业务。近年来做的商业建筑要多一些,这大概也是因为社会意识的提高。购买者也好,商业开发者也好,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仅要求量,更开始要求品质。他们原始积累的压力慢慢消除了,希望做出有更多附加值的东西,当他们在独特性、是否更加细致地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时,我的业务就多了起来。我想建筑设计和很多行业一样,是攀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部分著名建筑作品: 胡慧姗纪念馆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成都喜来登酒店(天府国际交流中心) 顺兴老茶馆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