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一进修3
* 第三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单元标题说明 一、政权的分立与分裂 二、民族融合 1、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3、民族融合的方式 4、民族融合的意义 (1)民族迁徙、杂居、通婚(最高形式) (2)友好交往 (3)联合反抗斗争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 (1)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以及边疆的开发 (3)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经济文化生活,(使中华文明具有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的特点) 三、民族同化 指在民族交往中,一个民族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在语言、文字、文化、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改变其固有的特性,转而接受另一个的特性的过程和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指某一个民族在长时期中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逐渐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于另一个民族,这是历史民展中自然的进步的趋势。另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指反动统治者所采取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强制被压迫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 阶段特征 一、政治 1.政治格局: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民族政权并立。 2.民族关系: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继春秋战国之后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3.阶级结构:士族制度于魏晋时形成,至东晋南朝鼎盛,南朝末衰落。 二、经济 1.? 基本特征:江南经济大开发,开始改变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逐步南移) 2.? 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曹魏、西晋、北魏)。 3.?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兴盛。 三、文化 1.科技世界领先。 2.文学艺术各具特色,反映时代特点(宗教画、石窟艺术、《神灭论》、《齐民要术》、北方民歌、田园诗) 统一因素的孕育 1.江南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北方经济的恢复;农耕生产方式向边地扩展,差距缩小。 2.北方民族大融合,形成强大民族向心力。 3.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4.局部统一实现(三国鼎立、北周统一北方) 5.士族制度衰落。 第13课 三国鼎立 一、主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鼎立局面的维护(形成结构) 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北方统一 孔明治蜀 二、核心:体验历史的智慧 三、建议: (一)导入:歌曲、人物图片 (二)官渡之战——教师讲 1、背景(军阀割据略述,曹操增强实力的措施由学生归纳) (1)征袁术、吕布,攻徐州刘备 “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三国志》 (2)双方军情(袁绍10多万,曹操不满万)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有疑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心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挟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三国志?荀彧传》 2、战况 (1)白马之战:声西击东 (2)延津之战:诱敌趋财, 以少胜多 (3)官渡之战:奇袭敌后 (三)赤壁之战——以学生活动为主 1、舌战群儒 2、草船借箭 3、周瑜打黄盖 4、借东风、烧战船 5、蒋干中计 6、连环计 注意:文学作品与史实的关系,探讨孙刘获胜原因 (四)诸葛亮治蜀——师生活动 1、利用课本表格资料导入 2、学生查找: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木牛流马 3、教师讲解:利用材料 关于政治方面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