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闲话“顺治五式”概要
闲话“顺治五式”
佟昱
明朝末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宦官掌权,横征暴敛,人民负担极重。思宗崇祯元年开铸的“崇祯通宝”,开始规定每铸钱一文,用铜两钱。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旧制,但并没有维持下去,因为明朝末期社会弊端严重,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钱局大肆滥铸,所铸之钱、文字、大小、轻重不一,每文重量从一钱二分五厘到八分不等,相差很大。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为了稳定流通铸币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有选择地继续沿用明代旧钱,另一方在北京设中央钱局开铸“顺冶通宝”钱。新钱每文重量定为一钱与明钱兑换。这一举措逐渐统一了流通钱的形制,为恢复国民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作为刚刚入关的清朝政府推行顺治通宝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先后经历了五次重要的改革,最终完成了脱离明代而建立清代铸币体系的过程。五次货币改制铸就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顺治五式。每一式顺治通宝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为我们后来的收藏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实物资料。下面笔者将就这五式顺治钱逐一作一分析。
顺治一式-仿古式
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元年到二年(公元1644至1645年)除了设在北京的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而外尚未正式开设地方钱局。仿古式顺治钱的开铸时间早于各类纪局钱,它们主要由“记值类”、“光背类”和“背符号类”钱组成。其中计值类是顺治钱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包括顺治背“一”、背“二”和背“十·一两”三种,其中除顺治背“一”存世较多而外,其余均少,特别是顺治通宝背“十·一两”大钱存世极罕,被誉为顺治钱中不可多得之珍品。该大钱整体形制类似明天启通宝背“十·一两”钱,疑为天启通宝该模钱,币值当十枚小平制钱。刚刚入主北京的顺治皇帝为了避免重蹈明朝末年通货膨胀的覆辙,毅然否决了户部发行顺治通宝当五、当十大钱的议案,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顺治通宝背“十·一两”大钱应该属于试铸性质,并没有正式发行。
顺治“光背类”钱,钱背无文,法定重量为一钱,七百文折银一两。无论从钱文还是形制都明显带有明代中后期铸币的色彩,这是清政府建立之后,在货币铸造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的结果。“光背类”钱版式极为复杂,丰富多彩,迄今已经发现百余种之多,其中稀少品也层出不穷。彩图所示为新发现的一类顺治光背异书版,因“通宝”二字类似大明通宝背“上工”钱,故又名大明背工版顺治光背。
“背符号类”顺治钱的面文特征、铸造工艺和重量与“光背类”钱别无二致,不同之处惟钱背铸有符号,其意义应为标明炉别。符号主要有“圈”、“星”、“半星”等。
纵观整个仿古式顺治钱,各古籍对其铸造地点和时间均只字未提,关于此类顺治钱的身世一直就是一个未解之谜,后人只有通过对比钱币的铸造风格、文字特点和集中出土发现的地点对其进行研究。
顺治背“十·一两”大钱: 早已闻名于世,但真品存世极少,市场上能见到的多为后仿赝品。图为,近年日本回流真品顺治通宝背“十·一两”钱,该钱直径:57.3毫米,重:28.7克。
顺治背“二”, 较为少见。直径:27.6毫米,重:5.5克。
顺治背“二”缩治版:为顺治背二里的珍惜版式,仅发现2品。直径:28毫米,重:6克。
顺治背右大圈版:存世在10枚以内,价格不菲。直径:25.2毫米,重:3.5克。
顺治光背异书版:近年来新发现的稀有光背钱版式,因“通宝”二字类似大明通宝背“上工”钱,故又名大明背工版顺治光背。直径:26.1毫米,重:4.3克。
顺治二式-背单汉字纪局式
顺治单字纪局式是继顺治一式(仿古式)后的第二类顺治钱,其铸造形式类似唐代的会昌开元(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记载其铸钱局),法定重量增至一钱二分,千文折银一两。该类顺治钱铸造的开始时间,各种史料均不统一。乾隆年间由嵇磺、刘墉(清)等奉敕编撰的《清朝通志》载:“顺治四年,户部请于各省重镇颁式开铸,于是开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及密云、蓟、宣、大同、延绥、临清等镇铸局,后又开盛京、江西、湖广省局及湖广之荆州、常德二府铸局。五年开江南之江宁府铸局,停盛京、延绥二局。六年移大同于阳和镇,并开浙江、福建、山东各省铸局。七年开湖广襄阳、郧阳二府铸局。八年准于各布政使驻地之省城量留一局,其余各镇及湖广之荆州等府局俱停止” 。根据上述记载,除了中央户、工部的宝泉、宝源二局而外,各地方钱局的汉字纪局钱应为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开铸,而最先开铸的地方钱局有山西太原府局、陕西省局、直隶密云镇局、直隶蓟州镇局、直隶宣府局、因直隶蓟州镇局、直隶宣府局、山西大同镇局、陕西延绥镇局、和山东临清镇局。按咸丰年间唐与崑编撰的《制钱通考》所载上述铸局开铸时间均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此观点与官方文献记载有所不符,也无法与早期仿古式顺治钱的铸造时间衔接。《清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