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2012-12-身份与自我.ppt

  1. 1、本文档共1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2讲: 文本身份、符号自我 Textual Identity, Semiotic Self 主体问题的理论史 现象学与符号学交界处 五十年代梅洛-庞蒂试图融合存在主义与符号学。 格雷马斯讨论“激情符号学”。 西尼正式提出“现象符号学”。 高盖试图建立一门“主体符号学”。 对于主观经验、身份、自我,形式论至今无法找到清晰的论辩基础。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Consciousness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主体符号学”(Subjective Semiotics) 主体这个课题,在西方哲学中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 一个完整自洽的主体,在哲学上已经是不值得一谈的幼稚幻想。 符号学必须包容并且超越哲学的论辩。 符号学的还原方法,讨论元素,讨论构成。 拒绝一蹴而就跳到哲学概念。 主体有?主体无? 说主体无:对自我持怀疑态度 从经验主义者洛克,到现代怀疑主义的创始人休谟; 一直延续到逻辑实证论的罗素,维特根斯坦。 尼采把主体看成是个“语法虚构”; 弗洛伊德认为主体只可能是分裂的; 阿尔都塞,福柯,布迪厄:主体是一个社会或意识形态建构。 德里达:个体与自我是形而上学的幻想谬见。 David Hume 1711-1776 说主体有 说主体有的起始于十七世纪起的欧陆哲学,那是理性主义的天下。 笛卡尔首先提出了主体中心论的唯心主义; 康德与黑格尔都强调主体的重要性,及完善的可能。 主体乐观一直延续到胡塞尔的私人的,非社会的自我。 “启蒙主体” Enlightenment Subject 霍尔指出西方理论史上对主体看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启蒙主体”:个人主义化的主体及其身份。主体内核是中心化、整体化的个人。 又分成两个亚类: “进取的理性主义”:笛卡儿理性主义为源头,法国启蒙主义,尤其卢梭,强调理性的力量; “进化的理性主义”:怀疑论哲学家休模等:个人的理性受制于特定的传统与社会生活过程。 Stuart Hall “社会学主体” Sociological Subject 社会学的主体并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在与共处一个社会中的“有意义的他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这个“他者”把他/她生活其中的世界价值、意义、符号文化传达给主体。 社会学的主体概念弥合了“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的鸿沟,个体与公共世界的鸿沟。 主体感觉与社会文化世界联成一体。 “后现代主体”(Postmodern Subject) 原先具有一体化静态身份的主体碎裂了。 不是由一个、而是由多个、有时是矛盾的或悬而未定的身份组成。 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与永恒的身份。 在文化系统表征方式的关系中持续地转化。 没有一个连贯的自我中心:内部冲突向不同的方向引拉身份。 主体符号学的论辩路线 符号学应当是当今难见的主体有乐观派。 符号学可能的论辩方式: 身份-自我 自我的升降-自我的时间维度 文本身份-符号自我 思维主体-试错主体-反思主体 清理主体概念 纠缠的概念 西文实际上比中文更加纠缠,不得不从西文开始整理。每个术语有几种翻译,给研究带来更多困难。 “个人”(individual)原是“不可分”,(non-dividable),但如今,个人就是分成了许多概念。 “主体”(subject) “自我”(self,I,或ego)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人格”(personality) “认同”(identification) “身份”(identity) Subject之谜 subject并没有 “作主”色彩。语法上译成“主语”,就已经不尽合适。 西方学者不断讨论“I”与“me”之间的复杂关系,me依然是”自我”,却不是主语。 自我就从主体分裂出来,自我是一个非整体化的主体。 主体-主语 subject作为主语,不一定是主体: 班维尼斯特与格雷马斯讨论这个问题:所有的“陈述”都是subject的“行为知识”以及“行为意愿”(所有话语都是“我说”的产物)。 例如“我走了”,实际上是“我说‘我走了’”。因此“我走了”这句子里的“我”,实际上“主语性”不足,因为是“我说”的宾我。 中文几乎无法传达这些西方论辩者由于代词格变化引出的思考。 中西文意思正好相反 subject的另一个意义是“臣民”,作为动词,是“臣服”,“顺从”。而中文中的“主体”含有“统治地位” 或“主体思想”。 “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汉书.东方朔传》 朝鲜的用语“主体思想“,朝鲜的英文出版物上作Juche Ideology;“主体电影”,Juche Cinema; “主体足球“,Juche Football。倒是避免了意义混淆。 Judith Butler的用法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