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2007高考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007高考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 芣苢(fuyi)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v)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 。(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本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