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精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二、冷却转变后的组织和性能 1、珠光体(A1~550℃)转变 过冷奥氏体高温转变产物的形成温度和性能 2、贝氏体转变 上贝氏体的形成过程 下贝氏体的形成 3 、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的组织类型 三、影响C曲线的因素 四、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 * A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a) A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的建立(b)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 共析钢的C曲线分析 一是晶格重组,二是铁、碳原子扩散,属扩散型转变 珠光体:A1~650℃ 索氏体: 650~600℃ 托氏体: 600~550℃ 转 变 产 物 P 型组织 —— F + 层片状 Fe3C 层片间距:P S T 珠光体 P ,3800× 索氏体 S 8000× 托氏体 T 8000× >2000× 30~80 35~40HRC 600~550 T 托氏体 >1000× 80~150 25~35HRC 650~600 S 索氏体 < 5 00× 150~450 170~200HB A1~650 P 珠光体 能分辨片层的放大倍数 片间距/nm 硬度 形成温度范围/℃ 表示符号 组织名称 可见: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硬度越高。 同一成分的钢,组织为片状珠光体时硬度和强度比粒状珠光体的高,但塑性、韧性低,为改善工具钢的切削性能,常用球化退火莱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降低钢的硬度。 上贝氏体: 550 ~ 350℃,呈羽毛状,小片状Fe3C分布在F间。强度和韧性差 下贝氏体: 350 ℃~Ms点,呈针状,韧性高,综合机械性能好 中温转变:550 ℃~Ms点 转变特点:半扩散型,铁原子不扩散,碳原子有一定的扩散能力 转变产物:贝氏体,即Fe3C分布在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光学显微照片 1300× 电子显微照片 5000× 45钢,B上+B下,×400 上贝氏体中的Fe3C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分割了基体的连续性,易脆断,故上贝氏体的强度和韧性较低 F 针内定向分布着细小Fe2.4C颗粒 电子显微照片 12000× T8钢,B下,黑色针状 光学显微照片 ×400 转变特点: 1)无扩散型转变 Fe 和 C 原子都不进行扩散,M是体心正方的C过饱和的F,固溶强化显著 2)降温形成 连续冷却完成 3)瞬时性 M 的形成速度很快, 温度↓则 转变量↑ 4)转变的不完全性(AR) M 转变总要残留少量 A,A中的C%↑ 则 MS、Mf ↓,残余A 含量↑ AR的量主要取决于MS和MF点的位置 5 ) M形成时体积膨胀 造成很大内应力。 马氏体 (M):C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Fe-1.8C,冷至-100℃ Fe-1.8C,冷至-60℃ C% 0.2% 时,为板条M(低碳M)。 C% 1.0 % 时,为针状M 。 板条M, 平行的细板条束组成 针状M(凸透镜状) C %↑→ M 硬度↑, 针状M 硬度高,塑韧性差。板条M 强度高,塑韧性较好 1)含碳量(奥氏体的含碳量) 2)合金元素 除Co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使C曲线右移,形状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二、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 Ps —— A→P 开始线 Pf —— A→P 终止线 K —— P型转变终止线 Vk —— 上临界冷却速度 Vk —— 下临界冷却速度 MS —— A→ M 开始温度 Mf —— A→ M 终止温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