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讲 综合艺术 二、电视剧的发展: 1.复苏(1978—1979年)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剧《三家亲》,这是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第一部完全在实景中录制的电视剧。 同年,还播出了《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痛苦与欢乐》、《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爸爸和妈妈谁好》、《奔腾吧!小骏马》以及《来历不明的黑鲨鱼》等七部电视剧,其中后四部是儿童电视剧。 1979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都大办电视剧,并决定立即进口国外的电影、电视片,为国内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 《有一个青年》 《永不凋谢的红花》 《祖国的儿子》 《爸爸病危》 作品仍沿用了直播时期所遵循的舞台剧式的创作观念; 情节结构、场景转换及表现手法,停滞不前,电视剧创作尚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品格; 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2. 启蒙思潮(1980—1986年) 1980年全国的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900万台; 1986年已增至9200万台; 1980年全国电视剧总产量177集/部; 1986年产量已达2636集/部。 1981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设立; 1983年《大众电视》金鹰奖设立; 1982年1月,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 1982年9月,国内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制片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前身)成立; 1983年10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式成立。 特征: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以启蒙意识为主调,以现实主义为核心创作观,实现了对新时期现实生活的全方位折射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辅助建构。 在电视剧创作中则表现为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主题的相互交织。 (1)伤痕与反思主题电视剧 电视单本剧《女友》、《新岸》、《雾失楼台》、《大林莽》; 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 《蹉跎岁月》 柯碧舟、 杜见春、 邵玉蓉 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 究竟以什么确立为爱情的标准? 特点: 《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雨》等电视剧于“伤痕”式的情绪宣泄之外,附加了更深层的反思主题,从新的高度思考历史、人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趋成熟。 (2)改革题材电视剧 《乔厂长上任记》(1980) 《女记者的画外音》(1983) 《新闻启示录》(1984) 《走向远方》(1984) 《新星》(1985) 《乔厂长上任记》 乌托邦的改革神话; 最早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 斗争”的作品; 特点: 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 直面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批判了阻碍改革的旧观念; 热情讴歌改革事业; 积极塑造改革家的崇高形象; 对改革前景充满期待。 (3)寻根主题电视剧 1984年,知识界开始了“文化寻根”,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活形态进行认同和超越。 1985年电视剧《四世同堂》可以被看做是 “寻根”意识在电视剧领域的体现。 《巴桑和她的弟妹们》(1985) 《太阳从这里升起》(1986) 《希波克拉底誓言》(1986) 《丹姨》(1986) 从原始形态的生活方式中挖掘民族心理的积淀,挖掘传统文化对民族心理,尤其是劣根性的塑造和影响; 冷静地审视现代生活中的道德事件; 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上也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3.走向通俗(1987—1989年) 《大西洋底来的人》、《鹰冠庄园》、《诽谤》、《血疑》、《阿信》、《上海滩》、《射雕英雄传》 80’中期,消费为特征的文化在中国社会悄然兴起; 电视剧的市场化萌芽; 结果是电视剧文化定位向着通俗方向的转变。 表现: 通俗流行歌曲 “成人童话”式的新武侠小说 琼瑶式的言情小说 三毛式的情感散文 (1)通俗剧 电视剧创作更注重戏剧性冲突、情节结构、个人情感表现及明星效应。 《凯旋在子夜》(1986) 《乌龙山剿匪记》(1987) 《雪城》(1987) 《便衣警察》(1987) 《篱笆?女人和狗》(1988) 《上海的早晨》(1989) (2)纪实剧 纪实性电视剧以事实为框架,在现实社会众生相的展示中,获得对生命价值和情感历程的体验,获得对现代普通人生的参照。 《巴桑和他的弟妹们》(1985) 《一个叫许淑娴的人》(1985) 《长江第一漂》(1986) 《太阳从这里升起》(1986) 《有这样一个民警》(1989) 《赖宁》(1990) (3)名著改编剧 1986年和1987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西游记》先后被搬上荧屏,开启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序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