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
※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4, Vol. 25, No. 4 65
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
化学因子的关系
杨伟丽,唐 颢,龚雨顺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为揭示不同品种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以佛手、黄木炎、福云6号和混合种的
鲜叶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加工成乌龙茶,检测鲜叶及成品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含量,借助方差分析、
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固定样的生化成分含量与品种特性有关;乌
龙茶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取决于相应的工艺技术:不同品种乌龙茶独特的风味与其生化成分间存在复杂
的关系。
关键词:食品加工;乌龙茶;茶树品种;工艺技术;香味品质;生化成分
1 1 1 2 3
YANG Wei-li,TANG Hao,GONG Yu-shun,TAN Zhen-hua,ZHANG Xiong
Abstract:In
ed
tivel
biochemical components.
Key words:foods processing;Oolong tea;tea cultivar;processing technology;aroma character;
biochemical components
+
中图分类号:TS2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乌龙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风味著称于世,其特征 种的佛手、黄栈、福云6号和混合种(毛蟹、铁观音混
性品质取决于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茶树品种特性。在这方 采),其鲜叶原料为中开面对夹三叶,采制于2001年9
[1~3]
面,前人对品种与品质的关系有过一些报道 。本文拟 月初。
就不同品种的乌龙茶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子的关系 1.2实验设计
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揭示乌龙茶的风味化学提供依据。 同时采摘4个品种鲜叶各50kg,在相同环境条件
下,以相同工艺技术加工成乌龙茶,工艺流程为晒青
1 材料与方法
→凉青→摇青→静置(3次)→炒青→初揉→初烘→复揉→
1.1实验材料 毛火→足火。并分析比较4个品种鲜叶的蒸青固定样和
供实验的乌龙茶鲜叶品种为湖南宜章县莽山林场引 成品乌龙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风味。整个实
收稿日期:2003-07-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内容之一(02C554)
作者简介:杨伟丽(1939-),女,教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综合教学与研究。
66 2004, Vol. 25, No. 4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
验均重复3次。 软、叶组织疏松、细胞易于损伤有关,因此内含物浸
1.3分析方法 出快、浸出率相对较高所致,而且与该品种鲜叶中具
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 苦味的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及酯型儿茶素等含量较多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