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多莫德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应用.doc

匹多莫德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匹多莫德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应用

匹多莫德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颗粒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6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均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1)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平时散发,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伴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3)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在3 d以内;(4)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2-4];(5)患儿父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疾病如结核、慢性肝炎、肾炎等;(2)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异常表现,提示危重症手足口病可能;(3)对此次治疗需有使用的药物过敏;(4)细菌感染严重,需有静脉输液或住院治疗;(5)近期已接受相关治疗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抗细菌感染治疗: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2)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有手足等处皮肤不适症状者予炉甘石洗剂外涂,口腔疱疹严重者予开喉剑喷剂(儿童型,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喷患处,3~6喷/次,1次/1.5~2 h,6次/d,至口腔疱疹基本或完全消退后停用。对发热病例,均采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1.3.2 治疗组 在支持对症处理基础上,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并联用匹多莫德颗粒(谱乐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岁,0.4 g/次,2次/d;连续治疗7 d 1.4 疗效评价指标 (1)显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完全消退;(2)有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或体温基本正常,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大部分消退;(3)无效:用药5 d,患儿仍发热,和/或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消退不明显或未消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5 ?y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两组患儿均无病例进展成危重症。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等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流行范围很广,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后,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报导该病。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季多见[6]。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 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 组(Cox A)多见。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1] 。其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在发病后1周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但有少数患儿在发病后1~4 d内迅速进展成危重症病例,并发脑炎、脑膜炎、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如不及时诊断和进行救治,病死率可达到80%以上[7]。我国2011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中也提到,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8]。有研究表明,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可占总重症病例的91.13%[9]。具有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易凶险的特征[10]。故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手足口病患儿多见于5岁以下,且危重症多见于3岁以内,要考虑与患儿自身机体免疫状态紊乱有关,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3、CD4、CD8、CD4/CD8等明显下降,且重症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轻症者改变更为明显[11-14]。 而伴有细菌感染者,则进一步加剧了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使CD3、CD4、CD8、CD4/CD8的下降更为明显,易导致患儿病程延长,甚至发展成危重症。因此,尽快使紊乱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可减少危重症发生的机率。针对上述手足口病患儿流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