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日本侵华文学探究及批判.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日本侵华文学探究及批判

对日本侵华文学探究及批判    1938年底,“笔部队”的大部分作家都已回国,日本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召集“笔部队”作家的座谈会,争先恐后地登载“笔部队”作家的从军记、报告文学、小说等,形成了侵华战争期间所谓“战争文学”的一次高潮。各报刊杂志仅在12月份发表的主要作品就有: 富泽有为男:《中支战线》(《中央公论》) 尾崎士郎:《扬子江之秋》(《中央公论》),《战影日记》(《日本评论》),《站在第一线》(《日出》),《战云可测》(《雄辩》) 丹羽文雄:《未归的中队》(《雄辩》),《上海的暴风雨》(《文艺》),《变化的街》(《新女苑》) 片风铁兵:《战场就在眼前》(《改造》),《从军通信》(《妇人俱乐部》) 杉山平助:《从军备忘录》(《妇人俱乐部》),《从战场寄给儿子的信》(《妇人公论》),《汉口溯江入城记》(《大陆》) 佐藤?贾?助:《战火行》(诗)《南京展望》(《大陆》),《中支的自然》(《嫩草》) 岸田国土:《从军五十日》(《文艺春秋》) 吉川英治:《汉口攻坚战从军见闻》(《文艺春秋》),《从军感激谱》(《妇人俱乐部》) 北村小松:《战场》(《ALL读物》),《战场风流谈》(《大陆》) 浜本洁:《溯江部队》《从军作家和炮弹》(《大陆》) 吉屋信子、浜本浩、佐藤?贾?助:《从军作战观战记》(《大陆》) 佐藤春夫:《战场十日记》(《现地报告》),《闸北三义里战迹》(《新潮》) 中谷孝雄:《前线追忆记――汉口攻克战》《南京和庐州》(《新潮》) 菊池宽:《从军的赐物》(《大王》) 吉屋信子:《武穴登陆之日》(《新女苑》) …… “笔部队”成员的这些作品,尽管所写的内容、表现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军部要求他们完成的使命。如上所说,军部在劝诱作家从军的时候,曾表示不对作家提出具体要求,只是让他们去中国前线看看,“完全是无条件的”。然而,事实却相反,他们一旦来到前线,就必须按军部的要求去做。和“笔部队”同时作为《都新闻》特派员被派往武汉的井上友一郎,在《从军作家的问题》(《日本评论》1939年1月号)中,引用了“中支军报道部”交给从军作家的《从军文艺家行动表》,这个“行动表”上明确写着: 目的――主要向国民报道武汉攻克战中陆军部队官兵的英勇奋战以及劳苦的实相。同时,报道占领区内建设的状况,以使国民奋起,促进对华问题的根本解决 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写,“笔部队”作家还有什么创作的自由呢?况且,石川达三因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和不加掩饰的真实描写而刚刚惹下了“笔祸”。受军部政府派遣的“笔部队”作家们又如何敢越雷池呢?另一方面,“笔部队”成员和火野苇平、上田广、日比野士郎、栋田博、谷口胜等身为士兵的作家不同,他们在战场上待的时间很有限,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观战”。因为这些缘故,他们所制作的“从军记”,或是用概念化的、皮毛的描写代替深刻的战争体验,或是用浅薄的抒情、无聊的琐事、道听途说的故事连缀成篇,或故意夸张战场体验,炫耀自己的“勇敢”,或赤裸裸地为军国主义作侵华战争的叫嚣和宣传。这就是“笔部队”作家的“从军记”的基本特点 在“笔部队”中,林芙美子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她是“笔部队”中惟一的女作家。女作家从军出征,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宣传价值,当时的报刊也对此大加鼓噪。如《东京朝日新闻》1938年11月30日的一篇文章说: 作为惟一的一位日本女性林芙美子女士参加了汉口的入城……跟随快速部队继续进行决死的行军。日本女性到战场来啦!使全军官兵大为吃惊,如在梦境 林女士去了那荒凉的武汉平原,简直是战场上的一个奇迹。她一下子成为战场上的众口皆碑的中心,她的勇敢和谦虚使全军将士从心底里尊敬和感动。她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汽车随时都会碰上地雷,但林女士置生死于度外……林女士的汉口入城,是全日本女性的骄傲 作为从军的收获,林芙美子回国后发表了书信体的从军记《战线》和日记体的《北岸部队》。试看《战线》中的一段描写: 战场上虽然有残酷的情景,但也有美好的场面和丰富的生活,令人难忘。我经过一个村落时,看见一支部队捉住了抗战的支那兵,听到了这样的对话。“我真想用火烧死他!”“混蛋!日本男人的做法是一刀砍了他!要不就一枪结果了他!”“不,俺一想起那些家伙死在田家镇的那模样就恶心,就难受。”“也罢,一刀砍了他吧!”于是,被俘虏的中国兵就在堂堂的一刀之下,毫无痛苦地一下子结果了性命。我听了他们的话,非常理解他们。我不觉得那种事情有什么残酷 对于林芙美子的这些从军记,有的日本评论家认为其问题是缺乏战争报道应有的纪实精神,过多地记录从军中的身边琐事,而且缺乏知识品位。但我认为她制作的从军记(无论是在《战线》,还是《北岸部队》)的症结,就在于她极力把残酷的战争加以诗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