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门襟看旗袍继承及创新
从门襟看旗袍继承及创新 摘要:旗袍随着中国几百年来的审美而发生变化,平民化、国际化、现代化倾向重新赋予旗袍设计新的审美概念及意义。近代以来,民族服装能留存至今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可谓少之又少。民国后的旗袍融合西方服饰的特点,朝简约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旗袍在长期的演化中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元素,即:廓形、立领、胸襟、开衩、盘扣和刺绣。比较清代传统旗袍与近代改良旗袍的,由于人们的信仰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以旗袍的门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旗袍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旗袍;门襟;继承;创新
旗袍是由清代旗人的袍服演变而成。传统的旗袍有这样的描述:两边不开叉,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边缘绣有彩绿。袍服宽大、平直、衣长及足,较显臃肿,在襟、领和袖口等位置都以镶绣装饰。繁复边饰是清代中晚期袍服最显著的装饰特点之一。而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改良后的旗袍则是直领,右斜襟,腰身紧,长至膝下,两边均开衩,袖口则收小。曲线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型特征,又符合中国女性内心隐藏的审美倾向。且主张简约、自然、装饰镶滚趋简。本文以旗袍的门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旗袍的传承与创新
一、门襟样式及其发展演变
(一)门襟的样式
门襟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造型布局的重要分割线,功能性与装饰性并存。它和衣领、纽扣或搭袢互相衬托,和谐地表现服装的整体美。本文研究的门襟以民国时期应用最广泛的右襟、双襟为例。门襟样式分为右襟与双襟两大类;右襟细分为明襟与隐襟;双襟的样式分为八字襟和一字襟
(二)门襟样式的演变
1.右明襟的演变
民国旗袍的右明襟样式源于清代旗人的袍服。当时的服袍多为曲襟形式,线条委婉缓和。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门襟的样式从委婉曲襟发展为线条明显较为硬朗的方襟为主。到了全民旗袍的三十年代,旗袍的门襟样式开始多样化,有方襟、弧度不同的曲襟等。相比于二十年代的旗袍,这个时代的旗袍合理的处理胸部与袖笼之间弧线的关系,更加贴合了人体。四十年代的门襟样式与三十年代相差不大,仍然延续了方襟与不同弧度曲襟,只是装饰手法上,四十年代更加多样化时尚化
2.右隐襟的演变
清代时期隐襟就已存在,但隐襟服装多穿在服袍内部。隐襟在旗袍上大量应用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隐襟的样式与右襟相似,有方襟和曲襟。隐襟的最大特点是隐藏式的,无滚边装饰,远观看不见门襟的存在。隐襟的出现主要因为三十年代简洁设计的思潮以及西方金属子母暗扣、拉链的大量引进,从而使得隐襟旗袍的设计成为可能
3.双襟的演变
双襟在清代服装中就已应用,多见于清代的服袍马甲、马褂、长袄中。双襟在旗袍上的应用出现在鼎盛的四五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的旗袍整体趋于简洁,能够装饰的地方并不多,所以门襟的设计更为丰富和时尚化。常见的为一字襟、方形八字襟与圆形八字襟。双襟设计的旗袍给人以沉稳、端庄之感
二、门襟的装饰设计及其发展演变
(一)门襟的装饰设计
旗袍门襟的装饰对于旗袍整体至关重要。镶、嵌、滚、荡、盘、绣等中国传统工艺在民国旗袍中都有运用,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滚边、镶边、刺绣
滚边的作用是包裹旗袍的门襟、开衩与开口,用来滚边的布叫滚条,通常用丝质的绢或旗袍底色的布来滚边,若旗袍上有图案,通常选用图案中的一种颜色。按滚边的外观可分为宽滚、细滚、细线滚,宽滚更具实用性。除滚边之外,民国旗袍中常见的还有镶边。受到进口材料的影响,一度流行西洋花边作为镶嵌装饰。刺绣效果不同于清代的镶边刺绣,民国时期的刺绣在隐襟上,在无包边的情况下进行刺绣装饰,强调隐襟的线条,起到提升旗袍整体美的效果
(二)门襟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
清代旗人袍服的门襟装饰从“三镶三滚”到后期的“十八镶滚”,工艺极其复杂奢华。到了民国时期因为化繁去简的主导思想,使得素雅的旗袍上能?b饰的不多。所以虽然沿用了旗人袍服的门襟样式,但是门襟的装饰上不再是清代耗时耗工艺的镶滚式装饰,而是撞色滚边、花边镶嵌、亮珠镶嵌、辑明线装饰等先进的西方流行元素
1.右明襟装饰
清代旗人袍服的右明襟装饰多为镶滚结合,一般镶上去的布条上采用手工刺绣。民国时期随着旗袍整体样式趋简,门襟装饰也简化了清代“十八镶滚”的繁复装饰。三十年代宽滚使用逐渐减少,细滚与花边镶嵌开始广泛应用。四五十年代的右明襟的装饰达到最简,大部分旗袍都采用不同宽度的滚边装饰。在花色旗袍上,多为细滚或细线滚,由于面料花色丰富,所以门襟一般无特俗装饰,所用的颜色为衣身图案中的某一色彩,与整体协调
2.右隐襟装饰
右隐襟是无包边装饰、隐藏式的。三十年代开始在隐襟旗袍上使用了暗扣与拉链,达到了真正隐藏式的简约设计。这个时期由于隐襟的面料多为花色面料,所以隐襟一般也运用在花色旗袍上,因此门襟处不宜有其他装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