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众斗殴罪若干实务问题探讨——以覃A等人聚众斗殴案为例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从一个案例出发,提出案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分别是聚众
斗殴罪构成中斗殴故意的界定问题、“聚众”的理解和认定问题、对“首
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界定问题、“持械聚众斗殴”中的“持械”
问题、聚众斗殴罪的转化问题以及聚众斗殴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区别问
题,然后再分别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且根据分析得出在此案例中
的适用结论。
第二部分阐述了对聚众斗殴罪中斗殴故意的界定。斗殴故意是指行为
人需认识到双方都有实施殴打的行为,且双方的聚众斗殴行为会扰乱社会
公共秩序。一方具有斗殴故意是认定对方斗殴故意成立的前提,构成聚众
斗殴罪在主观上斗殴双方都必须就有斗殴故意。
第三部分阐述了对聚众斗殴罪中“聚众”的理解和认定。是否构成“聚
众”是由司法机关依据法律对行为人一方的整体进行判断,一方行为人的
人数只要满足三个人的要求,就应当认定为“聚众”。“聚众”一般表现为
“纠集”、“聚合”和“结伙”。同时笔者认为“聚众”不应当要求具有对
合性,即只要斗殴一方人数达三人以上即可构成此罪。
第四部分阐述了对聚众斗殴罪中“首要分子”及“积极参加者”的理
解和界定。一般认为聚众斗殴犯罪的组织、策划、指挥者应当认定为“首
要分子”,但对于纠集者则要区别对待。对“积极参加者”的认定则应当
同时考虑其犯罪行为在聚众犯罪中的作用大小以及行为人参与犯罪的主
观恶性轻重。同时笔者认为聚众斗殴犯罪中存在主从犯之分,其中“首要
分子”肯定是主犯,而其他积极参加者则应视其作用大小区分。
第五部分阐述了对“持械聚众斗殴”的理解和认定。首先笔者认为在
认定是否为“械”时,应看此物在实际斗殴中是否起到了“械”即斗殴器
械的作用,在聚众斗殴中能否当作凶器使用。而对“持械”的界定也列举
了一些特殊情况加以分析。此外,笔者也对事先参与预谋和事先未参与预
谋的未持械人员的处罚问题进行了分类阐述。
第六部分阐述了聚众斗殴罪的转化问题。转化的前提条件为:必须有
聚众斗殴的客观事实存在;行为人须构成聚众斗殴罪;重伤、死亡的结果
必须发生在聚众斗殴的过程中。转化行为人主观故意应当采取“主客观共
1
同条件说”,行为人在实施聚众斗殴犯罪行为时,须考虑主观故意才能判
定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同时本文还对转化犯罪的主体,即“首
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分类阐述。
最后本文阐述了聚众斗殴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问题。具体分为聚众斗
殴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聚众斗殴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界限、聚众斗殴罪
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
的界限。
关键词:聚众斗殴罪;转化犯;持械;首要分子;理解与认定
2
Abstract
The first part in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a case and puts forward the
major questions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intentions of the scuffles in group,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p” and the problem of the convicti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chief leaders” and the “active joiners ”, the “armed”
problem and the transfers into the relative crimes and the distinguish points.
The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proper result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se questions above.
So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ention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2、2014-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pdf
- 个人信用报告征信简版电子版PDF版2024年2月最新版带水印可编辑.pdf
- 浅析欧莎服装品牌新媒体营销策略.docx
- 中班音乐《小老鼠打电话》PPT课件.pptx
- 中国自然地理:华北地区PPT.pptx
- 《地球脉动3》招商通案.pdf
- 锥坡工程量计算(支持斜交、溜坡计算).xls VIP
- 消防救援作战训练安全1.pptx VIP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doc
- 21版《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5.3 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