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预应力编束
文本摘要:桥梁预应力精细化施工全过程测控技术体系包括:梳编穿束系统——确保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确保有效预应力大小及其同断面不均匀度;有效预应力检测控制系统——对预应力施工过程进行结果验收控制;智能评估系统——实时跟踪现场过程与验收结果控制,全面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
关 键 词:桥梁 预应力 测控技术
我们在九十年代初期所提出的控制预应力大小与不均匀度的理念,通过开发的“桥梁预应力精细化施工全过程测控技术体系”(简称“体系”)得以实现并在大量工程中实践验证,得出了相应的量化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主编了重庆市两个地规《桥梁预应力及索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程》(CQJTG/T F81-2009)以及重庆市建委强制性规范《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34-2012),前者核心内容被部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采纳。 以上三个规范都强调了控制预应力大小与均匀度,重在过程控制与结果验收,实践证明该体系就是三个标准中预应力施工的技术支撑,其内容简述如下。 1、梳编穿束系统——确保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 采用梳编穿束可有效避免单根穿束引起的绞线相互缠绕,保证单根绞线受力均匀,不会发生像传统穿束张拉,导致同束中各单根绞线受力不均而危及其使用寿命(受力大的,早期疲劳断裂,接着连锁反应,导致预应力丧失,桥梁下绕、垮塌等),这对连续刚构桥尤其重要。 2、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确保有效预应力大小及其同断面不均匀度 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主要利用数显式张拉控制仪,在张拉过程中准确显示持荷时间5min,控制多顶张拉作到四个同步:单束钢绞线两端张拉同步性、多束钢绞线对称张拉同步性、张拉过程同步性、张拉停顿点同步性。该仪器与油压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连接并接受其信号,进行数字化显示,保证张拉的精确性;同时各仪器之间能进行无线通讯,保证张拉的同步性。该仪器可进行数据处理,显示张拉力与伸长值及相关曲线,也可连接计算机打印张拉结果,并且不受人为杜撰的影响。 3、有效预应力检测控制系统——对预应力施工过程进行结果验收控制 该系统利用预应力张拉锚固自动控制综合测试仪对张拉后有效预应力进行检测。该仪器由液压泵站系统、千斤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能准确测出单根和整束预应力筋的锚下有效预应力(精度达到1.5%)。它根据弹模效应与最小应力跟踪原理,当千斤顶带动绞线与夹片沿轴线移动0.5mm时,即测出锚下有效预应力值,且不会对已经形成的锚下有效预应力产生影响。该检测仪器于检测完毕后可自动评定其梳束、编束、穿束、调束的工艺水平以及张拉控制水平,做到以有限的检测达到全面控制预应力施工质量的目的。 4、智能评估系统——实时跟踪现场过程与验收结果控制,全面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 智能评估系统是在现场监测点采集到数据之后,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输给服务器,由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处理,产生一系列的统计产品(报表、曲线、饼状图、柱状图等),得出整座桥的预应力施工质量,建立全面的桥梁预应力施工验收评估体系,便于业主、监理、设计等部门对预应力施工质量进行实时跟踪测控。 贯彻三个标准,应用“体系”的具体方案:以结果验收控制为中心,确认过程控制的正确性,从而通过过程控制在预应力施工全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达到全面控制质量的目标。由于过程控制是全面跟踪,稍有差错,必将带来灾难性的恶果,因此务必在结果验收控制的指导下进行,结果验收规范了过程控制,从而达到理想目标后不在跟踪。只在出现意外或张拉锚固一定批量后,抽检验证即可。过程控制应以张拉跟踪为主,故只售张拉仪,同时也只收取该项费用。其他各环节,包括结果控制验收,均由“体系”的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服务,及时指导沟通,全面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 作者 王继成 重庆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柳若寒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和频率 管 道 坐 标 梁长方向 30 曲线段不少于5点,直线段不少于3点,尺量 梁高方向 10 管 道 间 距 同 排 10 上 下 层 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