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年整理】发展心理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选择题: 1、普莱尔写了啥书,这书标志了什么 2、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是谁 3、第一部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心理学家是谁 4、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是谁,他干啥了 5、真智力是谁提出来的 名词解释:按那资料啥?、成功智力 第二章 选择题: 1、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况为哪三个水平 2、布朗芬论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包括了哪几个系统 名词解释:图式??顺应?同化??强化??合法延缓期?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论述: 1、试比较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者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 2、比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l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3、比较行为主义的三个不同的代表人的观点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华生的S—R心理学认为,发生反应而指不出其刺激时也假定有刺激物的存在,只要实验者想出办法就能找出这些刺激。斯金纳把这种行为反应称作应答性行为。而在发生时看不到刺激的行为反应称作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发展儿童的心理和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方面,他做了不少贡献。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全面体现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这里着重介绍两个方面。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的作用、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几个方面所谓社会化的“目标”。 1.攻击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2.性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各自性别品质的发展较多的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的学习,特别是模仿的作用而获得的。 3.自我强化 班杜拉认为,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模式影响的结果。 4.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通过呈现适当的模式能够施加影响。 4、论述文化-历史发展观 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名词解释:依恋 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论述题: 1、母婴依恋的类型及特点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解除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着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3.反抗型婴儿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特点: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2、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

文档评论(0)

liangyue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