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07讲第六章艺术美.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6第07讲第六章艺术美分析

艺术作品的阐释和批评: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 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经过“人”的不断的体验和阐释,它的意蕴,它的美,也就不断有新的方面(或更深的层面)被揭示、被照亮。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 “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六、什么是意境:概念的形成 道家的影响:“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为了把握“道”,就要突破具体的“象”。 谢赫:“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援者称为“境”。 “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这五境都是虚幻的,要破除对这五境的执迷。禅宗认为,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顿悟”),都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在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六、什么是意境:“意境”的意蕴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是“意象”当中的一种:“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规定性(情景交融)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这种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中国园林的意境: 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计成《园冶》: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 苏州留园 明瑟楼 中国园林的意境:亭子 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亭子在中国园林意境中起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拙政园笠亭 瘦西湖亭子 中国园林的意境:建筑物的命名 中国园林中建筑物的命名,如“待月楼”、“烟雨楼”、“听雨轩”、“月到风来亭”、“荷风四面亭”、“飞泉亭” ……等等,都表明这些建筑物的价值在于把自然界的风、雨、日、月、山、水引到游览者的面前来观赏。 拙政园见山楼 中国园林的意境: 对于整个人生、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勃《滕王阁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中国园林的意境: 对于整个人生、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云南大观楼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登高望远:含有形而上意蕴的意象世界 宋玉:“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招魂》) 何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拟古》) 李白:“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愁阳春赋》)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 沈德潜:“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 中国园林的意境: 对于整个人生、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凋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阴子满枝’了……” 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一)黑格尔的命题:艺术的职能被哲学取代 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