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及不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疗效比较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及不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疗效比较 [摘 要] 目的:比较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与不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玻璃体腔重复注药次数。记录1月、3月、6月及12月患者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治疗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3.8±1.8)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2±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目前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该类药物通过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同时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视网膜内渗液的吸收改善黄斑水肿[7-9]。光动力疗法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度选择性治疗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血管)增生性病变组织[10]。静脉注射光敏剂之后,通过光照射,使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发生机能或形态变化,进一步杀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凋亡过程的进展[11-12]。临床治疗中,将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联合起来已成为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治疗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和单纯注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后达到了0.36,联合治疗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最终稳定在252.1μm,显著小于单纯注射治疗组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266.8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可协同作用,光动力疗法可使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发生机能或形态变化,减少了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抗VEGF药物充分发挥药物效应[13-14]。治疗后的眼内压没有显著变化,表明两种治疗方法不会干扰眼内房水的生成过程,均可以维持眼球正常形态、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这些主要的疗效指标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近[14-15],表明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改善?B出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促进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凋亡,同时很好的提升患者视力。联合治疗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次数(3.8±1.8次)显著少于单纯注射治疗组患者(10.2±1.6次),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减少对玻璃体的损伤。两组患者中都没有发生视网膜脱落,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单纯注射治疗组发生率为8.7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光动力疗法能在抗VEGF药物注射前促使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凋亡,与单纯的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相比更接近细胞的自然凋亡过程,对组织损伤较小[16]。可见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在安全性上要优于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
综上所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视力恢复更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Nazumul H, Rohit K, Taraprasad D, et al. Two years follow-up outcome of verteporfin therapy for subfoveal choroidal neovascilarization in pathologic myopia in Indian eyes [J]. Indian J Ophthalmol, 2008,56(6):465-468.
[2] Ferrara N. From the discover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vastin in clinical trials-an interview with Napoleone Ferrara by Doraenico Ribatti[J]. Int J Dev Biol.2011,55(4-5):383-388.
[3] Freeman WR, Kozak I, Yuson RM, et al. Prognosti implications of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in b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