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岸文化差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两岸文化差异

从两岸文化差异,看电视传播的文化视角 专访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柴静VS陈文茜 2012年末,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问世,这是李安导演四年的沥血之作。一位有沉淀的导演加一部有厚度的电影,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两岸媒体关注。但面对相同的选题,两岸不同文化背景的电视人,交出了不同的答卷。也许在不同文化视角的影响下,构建和呈现出来的节目效果本身不具胜负之分,但我们依然可以去试着解析、试着探索,因为电视元素本身就是文化视角的呈现。 关于信仰 信仰是人们价值的所在、是灵魂的标注。 台湾电视人陈文茜在专访李安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宗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派游走在不同的宗教之间,什么样的宗教对他有启发他就去信仰。陈文茜设问:人跟不同的宗教之间是不是可以不要有那么多的框架?李安答:派和老虎的那片海洋就是实验信仰力量的试验场,人对信仰、对情感、对自己的依附,人跟神性要怎样结合?到底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柴静作为央视《看见》栏目的记者及主持人,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不去做你认为很安全的事情?紧接着问:你不拍失败吗?李安答:没有做过的才有意思,怕,才有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是被业界公认为最难拍成电影的作品,而已经颇具盛名的李安却选择挑战。柴静选择的第一个问题的介入点是:电影题材。 从这期不到30分钟的《看见》中,我们可以大致地寻找到整个专题采访的脉络:第一部分:导演对电影题材选择时的惶惑;第二部分:少年派的精神内核;第三部分:李安与电影的信与真。而在陈文茜这期不到50分钟的采访中我们通篇可以解读到的内核是:关于宗教、神与人性的探讨。 柴静的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她问:这个老虎对你来讲是什么?李安回答:这个不能讲。而在陈文茜的采访中我们可以解读到李安说:也许在东方人的内省中,老虎就是对神的想象。这是在不同的文化政体与文化背景下,两岸的电视题材所呈现出的文化视角的差异,关注的范围与局限性不能仅仅归结于节目团队与某一主持人。但是如果内陆大众媒体的信仰文化都缺位了,社会越来越功利,我们所关注的只是现实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那信仰的美好与纯真我们又从何处才能觅得芳踪呢? 关于东西方的宽文化视野 陈文茜1987年赴美留学,取得历史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今台湾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让主持人和节目本身具有了跨文化的视角。在采访中陈文茜与李安的对话试图从西方到印度,从东方到台湾的文化中寻找启发。这种东西方的宽文化视野,会让采访有国际的视角,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体从属于那一种社会属性,而是个体具有了世界的社会属性。如在陈文茜的引导下李安会谈到从东方儒教影响下的《推手》《喜宴》到西方视角的《断背山》,又回归东方道教影响下的《卧虎藏龙》再到如今从印度教传说中寻找灵感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些作品中人类的成见都被抛弃,只剩下一颗温柔的心。陈文茜在节目开头的口播中说:李安不止代表东方文化,也代表了东方人很特殊的眼镜,或者是跨越文化的眼镜。李安说对世间的文化,都爱! 柴静是国内少有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主持人,在她的采访中也很成功的挖掘出了影片的中心:比老虎更可怕的内心的绝望。由此展开了对李安迟暮成名的回顾,柴静问李安你片子的态度是什么?李安说是男孩的成长与对纯真的怀念。当时对出演派的演员-苏拉的选择就是看中他的傻里傻气,或者说那张纯真的脸,因为“相信”非常重要。柴静总结李安年少时对电影的幻想,就像老虎眼中派的幻影,她说其实李安骨子里就像是玉娇龙,做一切生活中顾秀莲不敢做的事情,那一跃而下的飘渺,成就了永恒。脉络清晰,但缺少文化背景的依托。 陈文茜与之总结相同的精髓,却从李安是个“家里儒教的异乡人”以及从“台湾的外省人到美国”,这两个文化背景的依托下谈李安的情感事业漂流。文茜说有人说你就是《卧虎》里的周润发、《断背》里的男男、《派》里的派,你怎么认为?李安说其实自己更像派!所以让导演自己说出口,与自己总结的,那个更精准? 台湾受民国遗风及日本文化影响较深,而中国大陆十年浩劫,文化断层。李安的名字跨越了东西双方的电影影坛,采访李安,难道不应该用跨文化的大视野吗? 柴静最后一问:你心中的孟加拉虎离开了吗?李安回答:佛说:你要离开连想都不要想。 关于设问与共情 网友:“A南乔木”谈的两点观感很受启发:一、采访跟对话是两种境界:跟一个导演谈成功、名望及拍戏如何苦,这些非电影艺术的话题只能算探班和花絮。二、李安说过:把自己投入到始终相信那是个真实的事情里面去,就是一个好表演。所以文茜投入地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会好过柴静干硬的

文档评论(0)

精品报告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