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验案举隅.doc

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验案举隅.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验案举隅

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验案举隅   【摘要】心脾积热型口疮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依据病因将其分为不同证型。“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小儿口疮以心脾积热为主,此型主要病变在脾与心,故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兼顾护脾胃。泻黄导赤散是由泻黄散和导赤散组合而成,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以泻黄导赤散加减治疗该病常收桴鼓之效 【关键词】泻黄导赤散;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 【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73-02 口疮,西医学称为疱疹性口腔炎或溃疡性口腔炎,多见于1~3岁小儿,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流涎、拒食,可伴有发热、齿龈红肿及颌下淋巴结的肿大压痛[1]。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措施,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以减轻疼痛、促进愈合、防止复发为治则。中医以泻黄导赤散临证加减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以达标本兼治、减轻症状、缩短疗程之功效,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优势 1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内经》中已有口疮的相关论述,《素问”脾主口”、“心主舌”,指出口疮发病与心脾关系密切,后世多数医家认为口疮是由于心脾热盛,火热之邪沿心脾两经上冲于口舌所致,《诸病源候论“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诊其脉,浮则为阳,阳数者,口生疮”;《太平圣惠方》云:“夫口者,脾脉之所通,舌者,心气之所主。若经络否涩,气血壅滞,则生于热, 热毒之气,在于脏腑,搏于心脾,蕴热积蓄,日久不能 消散,上攻于口舌,故生疮久不瘥也”;《圣济总录》云:“口舌生疮者,心脾?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杨士赢《仁斋直指方》曰:“唇舌焦燥,口破生疮者,盖心脾受热所致也”;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心脉布于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脾脉布于舌下,若脾热生痰,痰热相搏,从相火上炎,亦生疮者,尤多”;《丹台玉案“脾开窍于口,饮食厚味,则脾气凝滞,加之七情烦扰过度,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2]。闫永彬教授认为“火热”是口疮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初发口疮实热证多见,其中又以心脾积热为主,小儿心脾积热型口疮,主要病变在脾与心,心脾积热者,因护理失宜,喂养不当,恣食肥甘厚腻,蕴积生热;或喜吃煎炒炙,内火偏盛,邪热内积心脾,循经上炎口腔,故治宜清热解毒,泻心脾之火。然过于苦寒易伤小儿脾胃,小儿脾本不足,所谓“留得一份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故还需顾护脾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 2泻黄导赤散证治特点 泻黄导赤散由泻黄散和导赤散组合而成,皆源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篇[3]。泻黄散由藿香叶、山栀仁、甘草、石膏、防风组成,具有泻脾胃伏火的功效,主治脾胃伏火所致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烦热易饥、口渴欲饮、舌红脉数以及小儿脾热弄舌等。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全方以清泻为主,辅以升散,清中有散,降中有升,寒凉不致冰伏,升散不助火焰,佐以甘润和中,使泻脾不伤脾。导赤散由生地黄、木通、竹叶、生甘草梢组成,具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以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为表现的心经热盛证;方中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降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利水通淋,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全方甘寒、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不恋邪,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 3验案举例 患儿刘某,女,4岁,2016年5月9日就诊,代主诉:间断发热1天,诊见: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流涎多、咽痛、稍烦躁;无咳嗽、鼻塞、流涕、呕吐等不适。纳食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查体:口腔内颊粘膜、上腭上可见疱疹,手足未见疱疹,心肺听诊无异常。西医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中医诊断为口疮,证属心脾积热型。用药:防风6g,藿香10g,淡竹叶10g,灯心草3g,五倍子3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3g,生地10g,生石膏30g,柴胡18g,3剂,日1剂。服药3天后复诊,诉服药后第2天体温正常,现流涎减少,咽痛缓解,疱疹基本消退,纳食较前明显好转,大便正常。查体:口腔内颊粘膜上可见少量溃疡,手足未见疱疹,心肺听诊无异常。舌红,苔黄,脉稍数。上方去柴胡、黄芩、黄连,继服3剂后未再来诊 按:本案西医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表现为发热、流涎、咽痛、纳食差等症,该患儿因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