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听那冷雨》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李清照《声声慢》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巴山夜雨》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中写道:王昌龄称雨为“寒雨”,李清照听到的是“愁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其一,从实际感受来看,雨打在身上总是冷的;其二,作为游子,背井离乡,内心是凄苦的,悲凉的。 四、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五、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四段跳到了哪里?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课文第四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明确:汉语的丰富性。英语:rain汉语:形容大雨的成语狂风骤雨、疾风暴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倾盆,雨急似箭,暴雨如注。以汉字引申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之情,深化了主题。 六、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请同学们找出来除了“听”之外作者运用了哪些感官来感受雨? 触觉:冷雨潮湿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七、1.作者的想像力纵横捭阖,从横向角度来说横跨多个地域。 明确:横的地域感: 美国 台湾 大陆 2.作者在文中用一大段文字写美国,写落基山。落基山美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沙漠、干旱。落基山很美,美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不是中国,这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不一样,总是有一种陌生感。即使身处这很美的地方,但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的景色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的情调,又一次回到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氏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心中才有亲近感。这里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此表达了对故乡故土、对传统意趣、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主题。 八、虽然作者描绘了对雨的多种感觉,但感觉最深的还是听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听到了什么样的雨?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节。要求准确、流畅,体现文章的神韵。 指导学生评议朗读。 (二)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三)1.化用 虞美人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这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选取了词人自己漫长的生活中“听雨”这样一个典型的情景,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壮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刻画地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同样是听雨,在三个不同时期,却又有迥乎不同的

文档评论(0)

tdqm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