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明朝后期中朝民间贸易
浅析明朝后期中朝民间贸易 摘 要:明后期,由于战乱频仍,明朝和朝鲜政府的控制能力都有所下降,边境民间走私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边境两国居民贸易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在贸易政策上有所调整,开放边境互市,满足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中江开市、东江贸易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明朝后期;中朝;民间贸易
1 中江互市贸易
中江贸易始于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期间。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二月十二日朝鲜向明朝奏请:“自经兵祸,农桑并废,一应官军粮铜及本国经费,十分匾乏。平安一道霜雹为灾,禾谷不登,各处饥民贩救无策。而辽东地方米豆甚贱,合无于中江去处姑开场务通行买卖等因。”明朝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三月同意了朝鲜的请求,“朝鲜原属藩国,有无自当相通。即其城破民残,尚发兵征铜,以恤其患,岂可闭来厉禁,以重其危?彼此贸易,吾人亦有利焉”。显然,朝鲜为了解决战争所需要的军粮并缓解老百姓的饥荒,开市中江。当时朝鲜的大臣柳成龙就说:“时饥荒日甚,饿碑满野,公私蓄积荡然,贩救无策。余请移资辽东,开市中江,以通贸易。中原亦知我国饥甚,奏闻许之”
然而,当壬辰楼乱结束,朝鲜希望中止中江互市。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鲜备边司奏陈:“中江开市,虽出于我国之请,而行之累年,彼此之民,均蒙其利。但其间亦不无奸滥之徒,惹起事端之弊。所当咨请革罢。”这与朝鲜一贯禁止民间贸易的贸易政策是一致的。正如朝鲜自陈“开市之设,盖出于一时救急之权宜,原非久远遵行之成例也”,“盖贸迁有无,商民之小利;玩法惹衅,疆场之大患”。可见,朝鲜始终将政治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上
此时正值明神宗派出大量矿监、税使,皆以太监充任,前往地方搜刮钱财,进奉宫廷内库,供其挥霍享用。派往辽东的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协同山海关事、督征福阳店税兼管矿务马市太监高淮。高淮身兼矿监税使于一身,?τ诔?鲜停罢中江关市的决定甚为不满,他对朝鲜大臣说:“尔国顷日危迫之时,求请开市,到今稍安,则反为禁止,极为未安云云矣。”朝鲜无奈,只能继续在中江开市。高淮移咨朝鲜:“既令开市,则不可不依前收税,以助国家经费。”实际上是为了讨得万历皇帝的欢心而进行的搜刮。万历三十一年(1603),高淮移咨朝鲜,要求中江关市使用银子,朝鲜大臣就议论“高之前后耿耿移碟于我者,只是魂迷于把参与银钱耳”。这是高淮被派往辽东的主要任务。同年十月,高淮就向皇帝的内库进献岁额银七千两。万历三十四(1606)年,高淮又进献人参一百三十五斤
万历三十六年(1608),高淮因激起兵变被召还。朝鲜趁机再次奏请停罢中江关市,辽东都司移咨朝鲜,认为“立市通商,所以相济,非以相病。中江一镇,虽曰市税,亦寓讥察,其所抽税额,为佐军需计也。而高丽之国,未尝不利,彼其所豁参、貂、磁、铀等货,将博我国财解。而有货有税,内地犹且不免,而况外附之夷乎?”“华夷两利,行之永久可也,奚必轻议革罢哉?”。其实是负责中江关市的抽税官员“利其税不欲罢”。朝鲜备边司也明白指出:“中江通市委官,一年所抽税银,无虑累千两,而私自侵索,纳已之物,亦甚不资,一朝请为革罢,则大利之源见塞,而无所得矣,彼之力辨欲勿罢者,其势固然。”另一部分反对者则是辽东、镇江的大商人,最直接的证据即在中江关市停止四年后,“商民张彦顺等告称,乞要仍开中江市口”。虽然反对的声浪很高,但朝鲜坚持革罢。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明朝同意停止中江关市
存在中朝边境二十年之久的中江互市宣告结束。它促进了中朝两国的官方与民间的贸易,使边境民间走私贸易得到了短时期的合法化,满足了两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利远远大于弊。它的存在仍然在中朝双方政府的严格监督之下,无法避免被扼杀的结局
2 东江互市贸易
东江贸易主要是中朝商民之间以东江为中介的海上贸易。东江贸易的根本目的是“欲合汉丽之货物,以充军中日用之资”,“招致商贾,以接济粮储”。可见,明朝所发晌银、军粮不足以满足东江的巨大开销,因而除向前来贸易的中朝商人征收税金以外,还向商人借款。明朝户部议处决定:“商人不下五六百人,半在登州,半在海外,约借欠不下五六十万,子母俱失非招商接济之初意。在海外者宜听文龙给与,在登者自应就近取偿,但奸商冒支之弊不可不防,登莱抚臣须取有文龙商货实收,然后给发可也。”皮岛在毛文龙的经营下,“不数年,遂称雄镇”。市肆之间物货充裕,仓库储备也很丰富。崇祯元年(1628),朝鲜遭遇大早,移咨登州军门,要求“请多发米商,前来皮岛等处地方,平价案卖”,可见朝鲜也从东江贸易中获益匪浅
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督师蓟辽,为了节制毛文龙,“奏设东江铜司于宁远,令东江自觉华岛转铜,禁登莱商舶入海。自是岛中京铜,俱著关宁经略验过始解。朝鲜贡道往宁远,不许过皮岛”。这一举措不仅控制了毛文龙的粮铜供应渠道,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