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韵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史·韵文

古代文学史·韵文部分 主讲人:赵轩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列在《小雅》之中)。 ???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包括小雅、大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风、雅、颂是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而划分的。“风”的含义,据朱熹《诗集传·国风序》,是“民俗歌谣之诗也”。十五国风,实即十五个地区的地方音乐。“雅”的含义,据梁启超说,是指“中原正声”,亦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则是“宗庙之乐歌”(朱熹《诗集传·颂序》),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舞曲。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曾归结为“赋”、“比”、“兴”三字。 朱熹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来讲,赋就是直接写景抒情,铺陈其事;比就是譬喻比方;兴则一般是在全诗的开头或其中某一章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描写周围的景物,然后由景生情,引出下面的歌词。如《诗》三百篇的第一篇《周南·关睢》,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二句起兴。诗人看到河边洲洛上的睢鸠鸟成双成对,鸣声互和,因而触景生情,想到了下面两句爱恋求偶的诗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鲜明生动,如以“硕鼠”比喻重敛于民的领主,可以使读者想象出他“贪而畏人”的丑态。好的兴句开头,可以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作用。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娇小而盛开鲜花之桃树起兴,既可象征新娘的青春美貌,又造成一种绚烂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 ? 比、兴有时很难绝对区分,如上面所提到的“关关睢鸠”和“桃之夭夭”,朱熹都说是“兴”,但实际上它们同时也有“比”的意思。有时甚至赋与比、兴也不易区别,如《卫风·硕人》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内陆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朱熹注曰:“赋也。”而实际前五句都是比喻。盖因全章敷陈女主人公容貌之美,所以朱熹认为是“赋”。 屈原和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名句名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汉大赋 赋本是战国后期的楚国兴起的一种文体。荀子作《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的进一步发展,则受屈原等所作楚辞的巨大影响。 贾谊是较早出现的汉代赋家。他因调任长沙王太傅,涉足楚地,感伤屈原忠君爱国而不容于当时,临湘水作《吊屈原赋》,对屈原生不逢时被恶势力所吞噬的遭遇,倾注了一腔不平之气,贾谊对楚国黑暗的揭露实际上也是对当代社会的鞭挞,吊屈原亦是自悼。三年后贾谊在长沙又用楚辞体(亦称骚体)写了《鵩鸟赋》,赋中充满了黄老思想的说理成分,是作者处于逆境中的自我排遣。贾谊所写的这两篇赋,在形式上糅合了屈原、荀卿二家辞赋的体制,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式比较整齐,显示了楚辞向新体赋过渡的痕迹。 散体大赋确定的标志:枚乘《七发》 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子虚》、《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的成熟代表作。赋中先写子虚夸楚、乌有先生炫齐,最后亡是公以汉家天子上林的巨丽、游猎的壮观,压倒齐楚。篇末还通过亡是公的口表示了汉天子对游猎的自我反省。《子虚》《上林》赋的用意,是通过亡是公渲染天子游猎的壮举,歌颂大一统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为巩固封建帝国的中央集权制服务;同时也有某种劝戒和讽谏的用意。但作品以主要的笔墨去夸张帝王的物质享受,描写骄奢淫逸的生活,大大冲淡了讽谏作用。正如扬雄对这种体制的赋所指出的:“劝百而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