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节策略 2014年7月.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职业倦怠节策略 2014年7月

教师职业倦怠 调节策略 渤海大学 范会勇 副教授 主要内容: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二、职业倦怠的危害 三、职业倦怠的表现 四、职业倦怠的测量 五、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六、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一、职业倦怠的含义 Burn out,职业枯竭,Freudenberger,1970 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实质: 长期的微小压力的累积反应。 应激作用下的机体反应过程 危害1: 亚健康状态: 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 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 功能的衰退状态。 如 免疫系统受伤:容易感冒 抑郁症 危害1: 危害1: 心理亚健康,具体表现为: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4个层次 神经症的含义 持久的心理冲突 当事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 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如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紧张、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水平降低,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但没有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的诊断 辽宁的情况 2006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辽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 N=2292 教师心理亚健康20年总水平 教师心理亚健康20年变化趋势 危害2: 降低工作满意度 R = 0.47 刘学伟, 许延礼,2009,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危害3: 徐向龙,2009,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承诺、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实证研究 危害4: 降低工作动机 司继伟,王金素,杨佃霞,于萍, 2009,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三、职业倦怠的表现 作为心理结构的职业倦怠包括: 情绪衰竭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降低 知识枯竭 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这种疲劳感越来越强烈,就会像情感资源干涸了一样 个体就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了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个体以一种消极的、 否定的、 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身边的人 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冷嘲热讽 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 个人成就感降低 (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 自我效能感下降,时常感到无法胜任 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 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 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 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 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 再学习能力差 ,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 包括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新型问题的方法的枯竭 四、职业倦怠的测量 职业倦怠问卷 职业问卷算分方法: 按以下三个方面加起来: 情绪衰竭:1、2、3、6、8、13、14、16、20 去个性化:5、10、11、15、22 低成就感:4、7、9、12、17、18、19、21 注:中国(武汉)教师样本数:n=1447 香港教师样本数:n=1797 北美教师样本数:n=4163 得分解释 五、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工作压力 工作负担 自我发展压力 学生压力 社会压力 学校管理压力 改革压力 经济压力 工作压力 工作负担越大,学校管理氛围越差,自我发展上的压力越大,教师的情绪耗竭感就越严重。 以上四项压力源的联合解释量为25.4% 工作负担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17.6%。 总体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398 工作家庭冲突 人际关系 15.51%的教师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如过量饮酒)与高 程度的枯竭有关,而积极的适应性应对方 式(如嗜好)与低程度的枯竭相关 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否认 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 集中资源 情绪劳动策略(表面策略、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 社会支持 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 ,不易枯竭。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支持的利用度 自我效能感 能否完成某项工作的主观判断。 效能感各维度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因子都显著负相关。 控制点 内控——外控 外控者容易体验到更多压力,因而更容易感染上职业倦怠 六、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改进工作,提

文档评论(0)

wst340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