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倡扬国学_警惕_复古_与_装扮_
社会科学报/2006 年/3 月/16 日/第001 版
国学大振,争论蜂起,本报提问国学大师周汝昌
倡扬国学,警惕“复古”与“装扮”
本报记者 陈占彪
社会科学报主编、诸位同仁均鉴:
自从得读贵报,诚感获益良深,衷怀欣幸。只以年衰目损,艰于联系交流,甚以为愧!今见
丙戌开年一期,刊出曲阜师大李欣复教授对近期兴办“ 国学”专科专院现象的评论。深契鄙怀,所
见不约而相合。去年一家重要媒体曾就此题向我采访,我即冒昧表示:
一、赞成倡导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求知与珍重。
二、举办“ 国学”专设形式机构。谨防“复古”思潮,否则弊大于利。
三、今日言“ 国学”,不是“救亡” 图强的旧时代,更不是无思无知于当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的历史特点而“孤芳自赏”,而招摇“品牌”,应自己先弄清“ 国学”是什么,在当前世界文化上居何
地位?有何价值贡献?不然,就会流于一股“赶潮流?的旧习恶习,浮躁、浮浅、躁动,急功近利——
而这与“ 国学”的基本精神正相背反。一句话,建设“ 国学”是一个培养专通古今中外之学,有如太
史公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真正大师来筹思举措一切事宜,方可望于来日收功于万一的
良期与宏愿。
因此,向贵报表我微忱——我学力不足,加之多年荒废,已不能以论文形式贡稿,但愿略借
书函之便,向您们致谢,而且恳切盼望贵报能设立专栏,展开学术文化民主讨论,为中华的真正
复兴作出根本性的贡献!谢谢!
并致
文化敬礼!
周汝昌于丙戌立春次日
[编者按]
丙戌开春,周汝昌先生投书本报,云其看到本报发表的关于国学的讨论文章,衷怀欣幸,他
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期望,并建议我们就国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近年来,国学声气大振,但同时又争论蜂起。我们遂就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诚请
周汝昌老回答,他的坦诚而富有启发的卓见,或许能为国学的复兴提供一份重要而有价值的参考。
应从民族长远的利益来估量“五四”
我觉察到了“ 国学”的存在必要,相对于“西学”的冲击,我们已到了另一种“文化沦亡”的危机
时代了
经、史、子、集不必多赘了,天文、地理、中医、中药、八卦、五行、考古、鉴伪、民俗习
尚、书画工艺、戏曲、音乐……都是国学的精华
目下的社会,种种不良乃至骇人的品质道德事件层出不穷,来源有自
“汉字简化”的另一思想支柱是为工农兵学文化“便利”云云。事实上,这种低估工农兵(子弟)
的民族智力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红学”的发展前景除了“考证”具体历史问题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高屋建瓴的学术水平
立足点来阐发弘扬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化内涵
也无须太拘泥于必须位位非“大师”不可,可以权宜
■人大办国学院时曾一时议论纷起,纪宝成先生曾说办国学院最大的困难莫过师资力量之匮
第1 页 共7 页
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缺乏一批如当年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之级别的俊彦硕儒来做“国学
导师”,如没有相当资格的导师,遑论国学复兴,那么,请问周先生,我们当下的硕儒俊彦是否
存在,又如何可能?
●有师资时不知弘扬国学之必要重要,及知时师资已濒临衰竭——愈衰竭愈难薪火相传、开
来继往,于是成为“恶性循环”之势。何以致此?有关部门过去的政策措施不得辞其责,应当深
刻反省、匡救。但也有几点可说:一、盲目“崇外”——“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海外的学者
就“高”一级,海内的不一定水平低,却总“值”不了多少“钱”。可以不予管顾……。二、“地
上”文化不如“地下”的珍贵。打比方,挖掘出土文物,砖头也是“宝”,地上的无价珍宝却正
被野蛮残酷地拆、毁——比如启功,在世名气地位虽尊,终究不过是个“书法家”而已。别的呢,
不了解、也不过问。于是还在世的、“怀才不遇”、无法展尽其才能的不是无人。还可考虑“抢救”,
总比逝世后出几篇“悼文”要有益得多。三。师资不等于“万能”,能背诵十三经、廿五史,不
一定能胜任“国学院”的教学任务。大学里已不再是“灌输知识”了,已是以给学生提供自学自
研之路的便利为要点了。更何况“国学”之“院”?这种“院”之教学工作不能是“按字讲解”,
而是指点、引领、诱导、启示了,所以也无须太拘泥于必须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