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docxVIP

戴锦华: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戴锦华: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入变迁。其中,张艺谋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段始终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蕴涵。以《英雄》肇始的古装大制作武侠影片则是一个进军“国际路线”的典型范例,同时体现出影响中国电影工业机制与文化接受的复杂动因。而在这一令人瞩目的电影“飞地”周边,则是“新主流电影模式”和政治主旋律电影的日趋成熟。   一、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飞地”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   正是2005年,中国电影继续保持了连续三年的高产纪录,创造了1949年以降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这颇为惊人的产量在印证着中国电影生产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也喻示了民族电影工业体系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回归其全球格局中的历史宿命。但这份中国电影生产的辉煌和狂喜并未如焰火般地照亮百年庆典的天空。尽管连续几年,除却电视电影和数字电影外,影院电影的产量呈现着上升趋势,但在电影市场上,这些或曲折或顺利地通过了审查、获取了“上映许可证”的影院电影,其绝大多数以上至今未以任何方式进入影院发行,其完成拷贝仍在某公司库房休眠或制片人、导演的手中盘桓;而有幸进入院线发行的,尽管有国际、国内获奖作品,有官方推广的“政治主旋律”电影,但除却为媒体提供某些话题之外,绝少构成电影市场的可见事实。影院广告牌上更迭的,仍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主。在媒体上以铺天盖地的攻势席卷而来,或确乎创造了堪与好莱坞大片媲美的票房峰值、或成为某民营电影公司之票房“灾难片”的,唯有《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及制作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屈指可数的超级大制作古装武侠片。在此,尚应添补上这一时段略显尴尬的《天地英雄》和此间的香港大制作:周星驰电影《功夫》、成龙电影《神话》与徐克电影《七剑》。此外,尚有冯小刚的当代都市喜剧。   似乎是《骇客帝国》式的电子奇观、经《卧虎藏龙》实现了全球推广的、百年中国电影之准类型:神怪武侠片、叠加上放大版的张艺谋式中国书写,共同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观文化。这些制作成本达数亿元人民币(近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生产的全年资金数额,为今日中国电影平均制片成本400万的25~50倍)的大巨片,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创造了逾亿的票房记录。这些首先作为媒体事件,继而成为显影于影院/市场经济图板之上的骄人纪录,不仅成就于中国疆界之内,而且大都以东亚地区同步发行、好莱坞代理全球放映的模式,抚慰、满足着现代中国百年的悠远梦想,所谓“万里之行始于武侠”,中国电影似乎终于成了中国经济起飞奇迹中一块醒目的拼图。然而,一如此间全球经济版图上的种种奇迹悄然将诸多甚不美好的景观投入幽冥的所在,被这幅电影的大屏幕的“多元”画面所略去的是,尽管类似大制作分享了1995年以降几乎由好莱坞独享的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但它也同时占尽了中国(也许应加上香港乃至整个东亚)电影可能在其中分享的电影空间。因此,连续数年高产的其他中国影院电影,便只能悬置、甚或永远悬置在某种新的“等待戈多”的境况之中。   又一次,以《英雄》为肇始和范本,以《图兰朵》的欧洲尤其是北京太庙版,以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或阳朔山水间的歌剧《刘三姐》,以国家串奥片,以中国传媒所谓的“谋女郎”章子怡登临《时代周刊》封面及《名利场》为辅料,“张艺谋模式”推出了其最新版:巨额投资,国际阵容的制作团队,跨国拍摄,风光奇观,超级加强版中国符号十神怪武侠,最大程度简约化的剧情叙述,昂贵的电脑特技,明确的好莱坞国际线路——以进军奥斯卡为由,行加盟好莱坞发行网之实。这一次,张艺谋模式不再是中国艺术电影的突围“窄门”或第三世界电影的小成本、“苦涩柔情”路线,而是跨国超级商业制作;其成功有着远比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电影的“经典定格”③凿而不容争议的依据:金灿灿的票房利润额,“赢家通吃”的绝对逻辑。   在此,笔者无意于详述武侠/神怪武侠片作为在中国电影史上不断轮回重现“古装片热”中的特定脉络,只想指出这一准类型电影,与其“出处”武侠小说一样,作为中国特有的大众文化样式,在其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而多元的角色;而就其每度轮回重现的具体社会政治情境而言,它始终有效地提供着某种“飞地”效应。因此,它不仅经常是特定历史情境下唯一有效的大众娱乐样式,而且始终是中国电影分享海外市场的唯一片种。因而,这一准类型在1949年之后,于“冷战”对峙间的大陆、台湾悄然蒸发,至多是以种种方式维系其原初样式——古装(戏曲)片的存在。相反,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武侠/神怪武侠片则成了香港电影独有的样式。这无疑吻合于香港在“冷战”地缘政治中的“飞地”位置。尽管经历了1983年《少林寺》式的香港、大陆的“合拍”的漫长时段,经历了《武林志》或《神鞭》式的尴尬书写,经历了2

文档评论(0)

gspe8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