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NDPHILOSOPHY
文 史 哲 JOI瓜NAI,0FUTER觚瓜E,HISTORY
No
2014年第4期(总第343期) 4,2014(SerialNo.343)
历史与传说间的文学变奏
——伯奇本事及其历史演变考论
尚永亮
摘要:作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孝而被弃的典范,伯奇及其本事呈现出令人注目的时段性特点:先秦文
献记载阙失,启人疑窦;西汉诸说蜂起,莫衷一是;东汉至詈,既展示出显著的历史化、经学化倾向,又涌动
着夹杂想象、虚构的传说暗潮。其问相激相荡,相克相生,几经转化,最后构成以《履霜操》及相关叙述为栽
体的定型文本。总而观之,汉代以来围绕伯奇故事所出现的种种记载、议论和创作,与其说在于慎终追远,
还原历史,不如说是徘徊在历史与传说之间,遵循有序与无序的发展规则,进行着一种文学的变奏。换言
之,伯奇故事在汉晋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的变动,既受制于历史与传说间的张力,不至于过度远离历史或“观
念历史”,也追求着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秩序,使其在不断的情节完善中一步步逼近文学的真实。
关键词:孝;伯奇;本事;历史与传说;文学变奏
在中国上古史中,孝子被后母谗害,最终为信谗之父所逐的故事屡见不鲜,由此形成一个孝而被
害见弃、弃而抒怨思归的恒定主题。诸如那位传说中身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的虞舜,
以及时代稍后的殷高宗之子孝己、周幽王之子宜臼、晋献公之子申生和重耳等,都是因后母进谗或屡
受迫害,或被弃被逐的。然而,与这些在早期文献中都有提及或记载,其事大抵可征可考的弃子相
比,尹吉甫之子伯奇受谗被弃的故事更具独特性。一方面,此一故事缺乏早期史料支撑,很难在历史
上找到其发生的痕迹,而后期史料在基本情节、人物身份、最终命运等方面又歧义迭出,具有十分明
显的传说特点;另一方面,在汉及以后文献中,作为孝子兼弃子的伯奇及其事迹又被作为典故屡予引
用,达到了很高的历史化程度,甚至还产生了传为伯奇所作、专咏其事的《履霜操》这一作品。这是一
个虚实杂糅、信疑参半的事件,以其为典型个案,在历史与传说之间斟酌辨析,考察其本事,了解其演
变的过程和意义,乃是本文希望达成的目的。
一、先秦文献阙失带来的疑惑
从现存多种秦以后文献记载看,伯奇之父尹吉甫为周宣王时重臣,因听信后妻谗言而逐伯奇,由
此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播演了一出亲子冲突、骨肉分离的弃逐悲剧。然而,细检先秦现存文献,关于
伯奇这位大孝子的记载却出奇的缺乏,由此不能不令人对其故事的真实性生出不小的疑惑。下面,
试从三个角度来谈资料问题。
首先,在先秦经、史、子等类文献中看不到关于伯奇故事的任何记载。尤其是在《庄子》、《苟子》、
《吕氏春秋》几部子书中,均有专门涉及古之孝子不得于其亲而被谗被逐的整段话语,但所举例证却
均无关于伯奇者。如:
作者简介:尚永亮,武汉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84 文史哲·2014年第4期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
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
孝己忧而曾参悲。①
虞舜、孝已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②
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④
与这里提到的龙逢、比干、箕子、伍员、苌弘、孝己、曾参、闵子骞等古之忠臣孝子相比,伯奇在后世的
孝名绝不比他们差,但却不见踪影。再看《战国策》中的相关记载:
苏秦谓燕昭王日:“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鳝,兼此三行以
事王,奚如?”④
王谓陈轸日:“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日:“然。”王日:“仪之言果信也。”日:“非独
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日:‘孝己爱其亲,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