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汉代鼓吹乐考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鼓吹乐考索 摘要:鼓吹乐历代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民间音乐形式,其发展自汉代伊始就逐渐地发展成为民间鼓吹乐和宫廷鼓吹乐两种形式。鼓吹乐的发端于汉代,这是因为先汉本土音乐发展的奠基、外族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发展的推动、乐府的推动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间鼓吹和宫廷鼓吹在使用场合、乐器配置、用乐作用等都各有不同且各有特点,它们共同推动了历代鼓吹乐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汉代鼓吹乐;兴起缘由;民间鼓吹乐;宫廷鼓吹乐 鼓吹乐自汉代发端就与统治阶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并在历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化成宫廷鼓吹和民间鼓吹两种使用场合、乐器配置、用乐作用不同的鼓吹乐。宫廷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历代统治阶级用作军乐、宴乐,还将其用于各种仪式之中。[1]民间鼓吹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民俗不断融合,甚至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历经千百年的衍变,鼓吹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依旧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依然可以在田野村巷、吉庆庙会、游行祭拜等场所、场合听到它时而震天动地时而委婉旖旎,时而悲怆流涕时而轻巧隽永的音响。鼓吹乐自汉代伊始,经过历代的发展,与现代的民间吹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汉代鼓吹乐兴起的缘由、汉代宫廷的鼓吹乐和汉代民间的鼓吹乐三个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分析研究近年来发掘的文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代鼓吹乐做进一步的宏观考证。 一、汉代鼓吹乐兴起的缘由 (一)外族音乐的影响 汉代鼓吹乐所用乐器,按照乐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有排箫、横笛、笳、角、竽等;打击乐器有鼓、钲、饶等。而鼓吹的笳和横吹的角,都是少数民族传入乐器。《汉书·序传》记载:“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牧马牛羊千群。……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人戈猎,族旗鼓吹……。”[2]所谓“汉班壹雄朔野”,“鸣茄以和箫声”即是。据《汉书·地理》记载,楼烦乃雁门郡,即现今的山西北部。也就是说秦末有一人班壹,为避兵乱到北方接近少数民族的地区(楼烦)安居下来。[2]汉初他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往来游牧,在其游牧队伍中开始用鼓吹音乐,即“鸣茄以和箫声”。楼烦靠近鲜卑、匈奴、土谷浑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民族英勇彪悍,他们常常骑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的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称为“铙歌”。[3]据史籍记载,笳乃是一种用芦苇制作,且没有按孔的吹奏乐器。北狄人喜用其表达自己游牧生活带来的忧郁感情。《太平御览》引杜赞《茄赋序》:“昔伯阳避乱入戎,戎越之思有怀土风,遂建斯乐,美其出于戎貉之俗,有大韶夏之音”。由此可见,该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角同样出自西北游牧部落,原名“拔逻回”。虽然茄和角这两种乐器构造简单,但因其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鼓吹乐形成时的重要乐器。班壹则将笳、角等少数民族乐器带入到中原地区,一定程度促进了民族间的音乐交流。甚至有人认为“历代相传的鼓吹乐,自始是出自北狄乐”。[4] 汉武帝时遣张骞出使西域,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到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方回。此行带来了西域的音乐和乐器,为汉代鼓吹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晋崔豹《古今注》云:“张骞入西域,……惟得《摩诃兜勒》一曲。”[5]《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角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6]汉代鼓吹乐的发展也反映出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结合。 (二)汉代民间音乐发展的促进 汉代鼓吹乐的主要用途之一便是在军队之中用作军乐,以鼓舞士气。军乐有词,可演唱。但从其歌词内容可见,它们大都源于当时的民歌。《上之回》:“月之臣,匈奴服。令从百官急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表达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玳瑁簪妃呼豨——百戏。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8]从现存各地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汉代百戏生动的表演场景。而鼓吹乐有时也会为百戏进行伴奏表演。萧鼓是用排箫与鼓合奏而得名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游船、仪式中,有时还可伴奏百戏。[9]汉初,统治阶级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放松政策,思想意识形态上束缚较少,使音乐得以有一定自由的发展。所以一定时期当统治阶级需要利用民歌之时,就毫无筛选的全部吸收。然而,该情形仅是暂时的。后朝历代统治者在吸收民歌方面已不再沿用旧词,代之以歌功颂德的新词。所以,民间音乐的发展为鼓吹乐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乐府的推动 汉高祖刘邦喜爱家乡沛的民歌,自己也时常创作楚歌。《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八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

文档评论(0)

xjdo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