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现代文)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表达方式类: 设题形式: (1)对“XX”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明。 (2)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做笔记)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1、记叙 记叙方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还有平叙、补叙。 顺叙: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插叙: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倒叙: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 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和侧面描写(间接) 人物描写: 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服饰 (作用: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生动丰满,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表现主题等。) 景物描写: 细节与场面、动静、虚实、对比、远近等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内容,寄托情感,表现主题,富含象征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 环境描写:能烘托气氛,揭示背景,为人物活动 提供场所,表达一种情感。 动静描写:创造出生动活泼、和谐完美的意境, 相得益彰,增强感染力。 虚实描写:引发读者联想,使描写对象特点更突 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使其中某一方的特征或情感更明显、突出。 3.抒情 直接抒情: 能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间接抒情: 能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味悠长。 一、表达方式类: (2)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答案中一定要包含“形式”、“内容”两方面。“形式”指“是什么”, “内容”指“怎么样”,即如何表情达意表现内容,换言之,即不仅要分析出运用了何种叙述方式或人称,还要赏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二、表现手法类 设题形式: (1)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从取材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解题方法(做笔记)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 象征: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对比: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渲染: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抑扬: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以小见大: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二、表现手法类 (2)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材料的剪裁方式、主题的显现方式、情感的抒发方式、思维的运作方式、语言的风格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他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绝不能就技巧谈技巧。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19.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母亲的中药铺》 11、赏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格式:手法+词、句举例分析+作用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这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结构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要看内容作用。还要看行文特点。 答: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内容)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