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镕裁写作指导.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镕裁写作指导

文心雕龙镕裁写作指导 篇一:刘勰《文心雕龙》选录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刘勰《文心雕龙》选录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镇江)。刘勰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梁书·刘勰传》,因所载不详,现只能知其大概。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秦始元年(465),幼年丧父,到二十岁左右,母亲也去世了。《刘勰传》说他自幼“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约二十三岁离开京口,到南京谋生无门,便依沙门僧祐,在钟山定林寺住了十多年。在此期间,除协助僧祐整理佛经,更精研经史百家的著作和历代文学作品,为撰写《文心雕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十一、二岁开始《文心雕龙》的写作,历五年完成。由于刘勰名微位卑,书成之后未能引人注意,他便拦在当时官高位显的沈约车前,请沈约评审。沈约读后,给以“深得文理”的高度评价,并经常把书稿放在自己的宁前,刘勰和《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 梁天监二年(503),刘勰离开定林寺进入仕途,相继做了几任记室、参军、太末(今浙江龙游)令等小官。到天监十年,改任萧绩的记室,兼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通事舍人虽仍是低级官吏,但颇清要;萧统又爱好文学,所以此期的刘勰还是比较荣幸的。天监十八年,刘勰升迁步兵校尉,管理东警卫,继续兼任通事舍人。同年,刘勰奉命回定林寺整理佛经,这时他已五十五岁了,由于看到仕途上已难再有大的发展,便于第二年整理佛经结束后,落发受戒,弃官为僧。《文心雕龙·程器》中曾说:“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刘勰的一生是力图奉时骋绩,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的,他的出家,只能说是其志未酬的“穷则独善”。所以,出家后的心情并不很好,不到期年(521)就离开人世了。《文心雕龙》外,只有《灭惑论》等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 二.关于《文心雕龙》的书名和体例 《文心雕龙》的书名,刘勰在《序志》篇有这样的解释:“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敢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由此可知,“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指把文章写得华美如获至宝雕绘的龙文。这部书就是研究如何写好文章的文学理论著作。本书虽论述了一些现在看来不属文学的文体,这固然是它的局限,但其总的内容不仅以文学评论为主,且刘勰论各种文体,也主要是从总结文学经验出发;何况古代文史哲不分、各种文体以至地理书《水经》的注文,也可写得和文学作品无异。所以,从另一方面看,正因刘勰全面总结了古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古代文论体系,可以说:《文心雕龙》不仅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并且“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理论著作”。(《关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由四个部分组成: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言,说明本书的写作动机、持论态度和基本内容、结构等。其书体大思精,内容繁富,以下只按原著次第,简述四大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其得失。 三.关于《文心雕龙》的总论 刘勰称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为“文之枢纽”,指定这些是评论文学的关键问题,所以一般泛称其枢纽论为总论,但各篇的内容和在全书中的作用、意义并不等同。第一篇《原道》,主要论天地万物到人类文化都必有自然之美。如有日月就美如“迭璧”,有山川就丽如“焕 绮”;“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虎豹、云霞、草木等无不如此。所有这些都不是人为的,“夫岂外饰,盖自然耳”,都是万物自身就具有其美。刘勰总结这种普遍现象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就是说:凡物有其形,就自有其美(“章”、“文”)。这种自然美的道理,刘勰谓之“自然之道”;这种“道”既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就是一种自然规律。符合这一规律的“文”,就是“道之文”。《易》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刘勰认为并非一切言辞都有鼓动天下的作用,“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就是刘勰要本“道”论文的原因。本书性质既是文学理论,必以“文”为前提,并作为论文的最高原则。所以刘勰认为即使古来圣人也“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用以指导全书,就是既要有文采,又反对过分雕饰的不自然的文采。 《征圣》、《宗经》两篇主要讲写文章要向儒家圣人及其著作学习。如“征之周、孔,(转自:wWw.bdF 千 叶帆 文摘:文心雕龙镕裁写作指导)则文有师矣”,反对“建言修辞,鲜克宗经”等。其中讲到“圣人之文章”的好处甚多,归纳起来就是:“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刘勰要求后世作家向儒家经典学习的,主要就是既要作品有华美的形式,又要有正确而充实的内容。这也就是刘勰在总论中提出的基本主张,所以他强调:“志足而言之,情信而辞

文档评论(0)

raojun0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