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犹龙文钞》作者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犹龙文钞》作者考

《冯犹龙文钞》作者考 这是一个简化了的题目,全称应该为「从《吴郡文编》中辑钞的『《冯犹龙文钞》』作者考」。 《吴郡文编》是清人顾沅汇辑的一部文集,共二百四十六卷,四千多篇文章。据路工《访书见闻录·顾沅编辑得〈吴郡文钞〉》介绍,该书成于道光七年(1827年),藁本原存苏州市文管会。大约在六十年代初,发现其中有署名为「冯梦龙」的十七篇轶文,遂辑钞为一册,「《冯犹龙文钞》」之名就是辑钞者添加的。这是自容肇祖先生三十年代初开辟草莱,首先勾画冯氏生平以来,数量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当然引起了中外 研究 者的注意。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撰写冯氏传记或考定生平者,都运用过这批材料,据此考探冯氏生平思想,也引发过一些争论。 笔者因偶然机缘,十数年前涉足冯氏研究,曾数次访求这一藁本。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批文章的 内容 与有关冯氏的其它史料既有一些联系,又有较大差别,因自1988年起着手为其笺证,后来又开始了《冯梦龙年谱》的辑撰。从资料的勾稽排比中,开始怀疑到「《冯犹龙文钞》」的作者并非冯梦龙,而是其弟冯梦熊。 考证之难,首先是发现新材料的不易,紧接着又须对发现的材料进行辨析以至辨伪,其中又分「有意作伪」和「无意作伪」之别。这使小说作者考证变成近乎像是「雷区」,必须格外小心,「冯犹龙文钞」应当属于「 历史 的误会」,虽然它曾使我耗费了几年心血。 闲言休叙,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一、 问题 的提出 《吴郡文编》本为藁本,从中辑钞的「《冯犹龙文钞》」文章,是否有曾经刊行过的呢?至少其中的《〈俟后编〉跋》是有迹可寻的,因为这部著作在《四库全书》中著录过,有清一代不会被当作禁书。何况《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亦明载:「王敬臣《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彭定求编。」果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本单位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中找到了,还是康熙己卯刻本,署「长洲王敬臣著,同邑后学陈仁锡阅。彭定求复位。」 但是翻阅一查,不对了,该刊本的跋文在目内明明署的是「杜陵冯先生原跋」,正文后署名则是「通家后学冯梦熊跋」。显然,这不是出自「吴下三冯,仲其最著」(梅之焕《麟经指月序》引王大可语)的二先生梦龙之手,而是三先生梦熊。 那么刊本是否有误呢? 据彭定求序「因与同人重谋剞劂,更广其传」等语,该书应据原刊重刻。原刊应为陈仁锡编刻,冯跋称「先生殁三十馀年,而人心寂寂,几不知有先生者。方怪近代尽生空桑,而宫谕明卿先生起,捐赀创栋宇,先簿正俎豆,表彰孝子,以教通国,若揭日月,人心始共有先生焉。」可以据以考出其初编刻的时间。按明人郑敷教《桐庵存稿·王仁孝先生祠碑记》云:「崇祯初建祠特祭,得请其制,则司成公(伟案:即陈仁锡,因其崇祯时署国子监司业事)之力多焉。」又清人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八:「王仁孝先生祠在长元学西偏,又在大关帝庙右(见志)。祀明征士王敬臣。明崇正(伟案:『正』为避『祯』字讳写法)十四年(1641年)知府陈师泰、郡绅陈仁锡建,以高弟诸贤配。」我疑心「十四年」衍一「十」字,因为陈仁锡卒于崇祯七年(1634年,见其子陈济生所撰《启祯两朝遗诗小传》)又王敬臣《俟后编自序》系年为万历壬辰,自署「时年八十」。而文震孟《姑苏名贤小纪》王传叙其「年八十三而卒」,则王之卒年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与「先生殁三十馀年」的说法亦接榫。冯跋且明言「敬以宫谕之命,书之若此」,则其作必在崇祯四年建祠,至七年陈仁锡卒之间。 说起来,清初的翻刻人彭定求也是一个有来头的人物。他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据其自撰《南畇老人自订年谱》),康熙壬辰「会试殿试皆第一」(即俗所谓「状元」),却「少承家学,淡于荣利」,归隐家居。其孙彭启丰又在雍正初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祖孙济美,为吴中盛事」(《民国吴县志》据乾隆志增删)。彭重刊《俟后编》的序署「康熙己卯」(1699年),自称「通门小子」。按《吴门表隐》卷八叙王仁孝祠配祀的「高弟诸贤」中,就有文震孟之父文元发,陈仁锡之父陈允坚,也有彭定求之曾祖父彭汝谐。他们的「通家」大概就是以此论交的。有了这样的关怀和渊源,彭重刊时,应当是翻刻原版,不会擅改跋文署名的。 反观顾沅,他编辑《吴郡文编》时,不仅与彭之重刊在年代上相差130年,而且是在宋代郑虎臣《吴郡文粹》十卷,明代钱毂《吴郡文编续集》五十六卷,清初吴伟业《吴郡 文献 》三十卷的基础上,「益以旁收之逸篇,复取昭代名公巨制,先哲遗文,分类编辑,都为一集」(董国华《吴郡文编序》)二百馀卷的。但董文也承认「其难其慎」,尤其当明清鼎革之际,吴中文字迭遭兵燹,中间又经康雍时期和《四库》一役的抽损毁易,嘉道以后,明文的保存既已不易,辨析就更困难了。出现「弟冠兄戴」这样的误署,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失误。 二、「文钞」诸篇的年代内容与冯梦龙的行踪思想 仅仅靠版本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