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如果在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下会如何演变
摘要:为了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寻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假设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因西方文化入侵而出现文化上的断裂,遵循原有的道路发 展,而由于木建筑损耗周期短,人口剧增等作用,导致木材匮乏,难以为继,从而走向砖(或石)木混合结构体系,继而发展出一套新的形式逻辑。以此对现代中国 建筑如何继承传统提出新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砖木混合结构 发展方向 继承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trong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assuming that there is no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not been broken on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following the original path to develop, but due to the reasons of loss periodof wood constructionis short,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 on, timber structural system became unsustainable, thus to mixed system of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and then develop a new form system. Finally, apply new opinions for how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building system, Masonry and Wood structur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引言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在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寻找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只聚焦于传统,粗略的谈论一下它是否会自我变更,转而出现大的变化。
1、传统木建筑体系对于森林资源带来的浩劫
文化使中国的传统建筑采用了木结构的体系,这一体系从开始一直流传至清代,直到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带来了西方的建筑体系。然而木结构的体系损耗周期短,对森林的消耗极大,我们从都城的迁移就可看出传统建筑体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皇都从长安、洛阳、汴京一路迁徙,将黄土高原耗竭之后,它游弋到了海河流域。1276年元大都建成。1427年明成祖朱棣再次定都北京,既带来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都城,也开始了对太行山、燕山的大破坏。
辉煌的政府形象工程,导致大量砍伐树木。如正统初修正阳门城楼,就曾发数千军卒,令于蔚州、保安(今涿鹿县)等处山厂采木,编筏自浑河运至贮小屯厂 [2](卷43)。嘉靖中修建朝门午楼,又下令于山西、真定采松木 [3](卷190)。
在政府形象工程的示范下,达官豪商争起第宅,引起材木价格上涨,拥有大宗资本的木商一时应运而生,大同、宣府规利之徒,官员之家,专贩筏 木,以牟取暴利。这些木商往往雇觅彼处军民,纠众入山,将应禁树木任意割伐,然后运贩京城,一年之间,岂止百十余万。[1](卷63《为禁伐边 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五台山在明代是林木茂盛的风景胜地,永乐之后,入山伐木者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为雨,喊声震山,川木既尽,又入谷 中,致使五台山林木也被砍伐殆尽,所存百之一耳[4](卷5《侍郎高胡二君禁砍伐传》)。到万历年间,五台山已是一片秃山光岭了。隋唐时期,太行山 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
由此,可看出清代的森林覆盖率已相当低,太和殿重建的主柱,都用几根木头拼接而成,可见木料的匮乏。
2、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剧增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变动会随着战争和朝代的更替出现大幅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人口由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约200万增至晚清 (公元1851年,咸丰三年)约4亿,出现了巨幅增长。这不光带来建材的大幅增加,同时也带来能源消耗的剧增,而木材是提供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必将使木 材资源更加的匮乏,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