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情人》谈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与新月社的异国友情.docVIP

从《英国情人》谈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与新月社的异国友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英国情人》谈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与新月社的异国友情

从《英国情人》谈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与新月社的异国友情 从《英国情人》谈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与新月社的异国友情   1、研究背景:   前不久看了著名作家虹影的长篇小说《英国情人》又名《K》,故事的时代背景正是五四运动发生之后,一位来自英国文艺圈子(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青年朱利安贝尔,想要弃笔从戎来到中国想要投身革命,在中国青岛结识了郑教授、郑教授妻子林、卞之琳、闻一多、陆小曼、胡适以及徐志摩等一干新月社的文艺青年,对中国神秘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爱上了西方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兼具的林,与林展开了疯狂而又热烈的恋爱,并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妈妈范奈莎贝尔和姨妈弗吉尼亚伍尔芙。但小说最终并没有让朱利安和林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而是让林承受婚外恋的流言蜚语最终香消玉殒,男主角朱利安则战死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用一封早已写好给母亲的遗书来引述他在中国的故事。   文中朱利安时常与母亲范奈莎贝尔互通书信,将自己在古老中国的见闻经历艳遇都一一详述在信里,并以西方人的视角打量比较中国新兴的新月社。   虹影在书的前言中声明了,这是小说,但是她创作此书的契机,是在了解到一段真实故事然后进行艺术创作。但后来还是被牵扯进一桩先人名誉是否遭受侵犯的案子。   无论是小说情节还是小说外的纠纷都让我很感兴趣,于是延伸阅读,来探讨一下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中国的新月社间的友谊。朱利安的母亲范奈莎贝尔和姨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著名布鲁斯伯里文化圈(The 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姐妹花。而文中的女知识分子林和郑教授均属于中国的新月社文化圈。   2、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这是一个英国二十世纪初号称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知识分子的小团体。其实并没有很多成员,最初成立时有点像Cambridge同学会,一帮谈得来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聚餐。伦纳德伍尔夫在自传《重新开始》中,写道:布鲁姆斯伯里艺文圈从以前到现在都被用来通常是滥用指称一群多半是想象出来的人,以及多半是想象出来的目标和人格特质。弗吉尼亚接着以典型的自相矛盾语气表示:我是这圈子的一员,我也是这一小撮人之一,这一小撮人最后去世形成一群住在伦敦某区或附近的朋友,该区的法定名称就叫做布鲁姆斯伯里。[1]   那个圈子,是英国一个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画家与美学家特别多,也有作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而这个团体的核心,正是伍尔夫和她的姐姐、画家范奈莎贝尔。[2]他们在这个小圈子里,经常进行聚会,谈论美学、文学哲学,进而促进诸位的创作。后来,由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病,需要到乡下敬仰,他们夫妇二人搬离了热闹又繁华的伦敦,弗吉尼亚的丈夫伦纳德担心妻子的身体和精神,开办了霍加斯出版社,印刷朋友们和自己新创作的诗集和作品。   显然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形成的时间远早于新月派 的成立时间,但也相差无几十年左右,但这个群体对政治领域显然没有像新月派那样急于表现,更多的时间这些作家们在创作关注内心及个人的文艺作品,以及在热闹的客厅里闲聊。   2.1主要思想基础:   哲学家G.E.摩尔 《伦理学原理》、自由主义   2.3英国当时时代背景:维多利亚社会的消逝,大英帝国的没落,两次世界大战。   3、新月社   新月派是一个以五四前后英美留学者为主体的、具有多源和多元性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3]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的中、上层社会中,生日会、聚餐会的风尚日渐兴盛。这种将西方社交方式与中国饮食文化奇妙混合在一起的活动,在那些留学生中间、大学教授以及政界、商界的新派人士中,风行一时。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聚餐会就是在这养的氛围中产生的。大约1922年前后,徐志摩回国后不久,他们拉了一些朋友,一些真正的朋友,其中有在北平的一些教授,没有领袖,七八个人,几乎是轮流着到各人家里聚会谈天。[4] 这些人里面由学者胡适、诗人徐志摩牵头,民主斗士闻一多、文艺批评家梁实秋、作家林徽因、画家凌淑华、散文家陈西滢、书法家叶公超也都是聚会的常客。   由此演化出一种结构松散,但又较为固定的人际交流模式,一种以文化和次文化上的某些共同点为基础的小群体,取名新月。   3.1主要思想和社会活动:   新月社结社以后主要进行社员间的社交活动,这是聚餐会的延续,另外就是戏剧活动。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活动,更多的活动是在思想上的,他们致力于将西方新思想新文明通过戏剧的形式,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而他们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特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对英美现代自由主义、改良主义思想精神奉若前行的灯塔。   3.2同时代中国时代背景:   192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着不约而同的变化,广州的北伐战争迅速推进,让国民革命的势力大踏步地北进;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化阵营也向南移动。   4、两个群体的共同性及差异   大部分成员的思想基础是自由主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