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化语镜中的“三年”
古代文化语镜中的“三年”
古代文化语镜中的三年
[摘要]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关键词]三年;文化语境;尚三传统;天人合一;神话传说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2-0074-06
一、引 言
《论语先进》的《侍坐》章记录孔子问及子路、冉有的治国理想时,子路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两人之理想,一则国防,一则民生,指向有所不同。历代学者在研读这段话时往往都从探寻夫子的教育艺术、评价二人的志向以及判断夫子的治国理念上着眼。笔者认为二弟子的对答中还有一些潜在而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比如:子路和冉有的理想都以三年为期,似乎在陈述一份三年规划,此处的三年是随口而出的巧合吗?在三年的背后是否有包含当时某种文化意义的典型化话语张力的推动呢?可能由于三年之语太过明白之故,历代文人此下无注。但是,我们稍稍旁及其它文献,就会找到问题探究的某些蛛丝马迹。《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玄笺: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依汉郑玄笺和唐代孔颖达疏可知,三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周期,三年末期,当有一大比,即如今天的人口普查,其间伴随着周期性的人口迁移。与此同时,统治机构和官员,也会有相应的调整、考核和调迁。《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舜帝告诫他的大臣们,要好好领导天下大事。他三年考察一次大臣的政绩,考察三次后进行赏罚任免。鉴于这些原因,《硕鼠》中的百姓由于忍受不了当地政府的欺压盘剥,打算趁统治间歇期间避逃,就是很自然的了。《侍坐》中子路和冉有之三年,显然就是一个有明确时间规定的任期,由此,三年这一时间词语的特别性可见一斑。而且,如果进一步追踪,就会发现:原来三年在古代典籍中常常存在于广阔的文化语境,关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主要从先秦及汉代代表性的文献十三经和诸子中,就存在语境、存在特点、存在来源三个方面对三年作一些文化探析。
二、三年存在的古代文化语境类型
(一)哲学语境
所谓哲学语境,是指将三年用于论述关涉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语言环境中。这一语境自然不是全方位地展示和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规律,但已触及到这一哲学的某些本源性的特点。
《韩非子喻老》: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这段话是韩非子阐发道家无为之理的:人类要依循自然而不强作妄为,与天地相比,一人力太过渺小,即便是圣者也不例外。《春秋繁露随本消息》: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获麟,曰:吾道穷,吾道穷。三年,身随而卒。阶此而观,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蒙培元先生将前两个天解释成人格化的意志之天,将类似于天命成败中的天讲成不可改变的命运即命定之天。不论如何,在董仲舒看来,圣人可以领会天道,但不能补救和改变。因此,孔子有感于爱徒之死和西狩获麟两个天道不佑的征象,再无力坚守己道,于是三年而卒。人道不能逆天道,三年,也许已经是圣人能坚守的极限了。
(二)伦理习俗语境
伦理习俗语境是指三年作为时间表达词,用于描述古代人与人之间各种道德准则及整个社会习惯风俗的语言情境之中,由此可以窥见这一时间词对形成和强化相应文化景观的限定和固化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三年之孝。《论语阳货》: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判定孝行之所以需要三年为期,主要是由于一个人至少要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下地行走,守丧三年以及《论语学而》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对这种恩情的直接回报。第二、三年之丧。《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何也?日: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践之节,而弗可损益也。三年的守丧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是根据内心悲伤的程度,同时借此区分亲疏贵贱,三年的时间和程序都不能随意改变。《礼记丧服小记》:再期之丧,三年也。三年之丧的时间按理应是三年,但实际是再期,即满两年而跨到第三年,二十五个月就行。
(三)政治语境
政治语境是指三年作为时间表达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