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
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也因为从一九五六年起,我七岁的时候,他便离开哈尔滨市建设大西北去了。从此每隔两三年他才回家与我们团聚一次。父亲是反对我们几个孩子看闲书的。父亲常因母亲给我们钱买闲书而对母亲大发其火。家里穷,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也真难为他。每一分钱都是他用汗水换来的。父亲的工资仅够勉强维持一个家庭最低水平的生活。
母亲也是文盲。但母亲与父亲不一样,父亲是个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对我们几个孩子寄托的希望也便截然对立,父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靠力气吃饭,母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成为靠文化自立于社会的人。希望矛盾,对我们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便难统一。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罚,母亲对我们的教育则注重在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方面。值得庆幸的是,父亲常年在大西北,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母亲的教育。
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而且听过一些旧戏,乐于将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讲给我们。母亲年轻时记忆强,什么戏剧什么故事,只要听一遍,就能详细记住。母亲善于讲故事,讲时带有很浓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从五六岁起,就从母亲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岳家将》、《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大多喜欢悲剧。母亲尤其愿意、尤其善于讲悲剧故事:《秦香莲》、《风波亭》、《赵氏孤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母亲边讲边落泪,我们边听边落泪。
我于今在创作中追求悲剧情节,悲剧色彩,不能自己地在字里行间流溢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小时候听母亲带着她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讲了许多悲剧故事的结果。
我们长大了,母亲衰老了,再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给我们讲故事了。母亲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心思重复那些典型的中国式的悲剧色彩很浓的传统故事。母亲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至今没过上一天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也不再满足于听母亲讲故事。我们都能读书了,我们渴望读书。只要是为了买书,母亲给我们钱时从未犹豫过。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凭着做母亲的本能,认为读书对于她的孩子们总归是有益的事。
我想买《红旗谱》,为了要钱我去母亲做活的那个街道小工厂找母亲。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二百多平方米的四壁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地加工棉胶鞋鞋帮。空间毡绒弥漫。所有女人都戴口罩。几扇窗子一半陷在地里,无法打开,空气不流通,闷得人头晕。缝纫机的声音响成一片,女工们彼此说话,得摘下口罩,扯开嗓子。话一说完,就赶快将口罩戴上。
我站在门口,用目光四处寻找母亲,后来发现,最里边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正做活。那是我母亲。
我走过去,叫了一声:
妈
母亲抬起头。瘦削的憔悴的脸,被口罩遮住二分之一。口罩已湿了,一层毡绒附着上面,使它变得毛茸茸的。母亲的头发上衣服上也落满了毡绒,整个人都变得毛茸茸的。这个角落更缺少光线,一只一百瓦的灯泡悬吊在缝纫机上方,向窒闷的空间继续散发热。缝纫机板上
水淋淋的,是母亲滴落的汗。母亲红红的眼睑夹着黑白混浊的眼睛,她望着我,问: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找妈有事?
妈,给我两元钱看到母亲这样挣钱,我有些犹豫。
买什么?
买书
母亲不再多问,手伸入衣兜,掏出一卷毛票,默默点数,点够了两元钱递给我。我迟疑地伸手接过。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做活,看着我问:买什么书啊?这么贵!
我说:买一本长篇。
什么长篇短篇的!你瞧你妈一个月挣三十几元钱容易吗?你开口就是两元,你妈这两天的活白做了!那女人将脸转向母亲,又说:大姐你别给他钱,你是当妈的,供他穿,供他吃,供他上学,还供他买闲书看呀?你也太顺他意了!他还能出息成个写书的人咋的?
母亲淡然苦笑,说:我哪敢指望他能出息成个写书的人呢!我可不就是为了几个孩子才做活的么!这孩子和他哥一样,不想穿好吃好,就爱看书。反正多看书对孩子总是有些教育的。说着,俯下身,继续蹬缝纫机。
那女人叹道:唉,这老婆子,哪一天非为了儿女们累死在缝纫机旁!
我很内疚,没用那两元钱买《红旗谱》。几天后母亲生了一场病,什么都不愿吃,只想吃山楂罐头,却没舍得花钱给自己买。我就用那两元钱,几乎跑遍了道里区的大小食品商店,终于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