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

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  摘要: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汉末至晋初各个军事集团相互争斗的故事。汉末至晋初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在这样的乱世,伤害和死亡,自是人们难以接受的残酷事实。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而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价值的追求也就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这反映在《三国演义》中,形成了弥漫于全书的强烈的泛生命意识。   关键词:《三国演义》 泛生命意识      一、《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泛生命意识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岁月如流,时光如梭所带给人的紧迫感和空虚感面前,主体对生存方式的主动选择能够最为充分地体现其生命意识,《三国演义》中的泛生命意识首先就表现在主要英雄人物对岁月流逝的由衷感叹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自觉追求上。   曹操是曹魏集团的领袖人物,他是书中奸雄形象的代表,他奸诈、矫情、有卓绝的军事才能、有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气魄。同时,他更有着强烈的对生命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执著。曹操的生命意识在他即将于赤壁攻打孙刘联军时,有最明显的表现:曹操的军队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他亲率八十三万人马,又已得荆州,占据长江之险,深信可凭连船之法和黄盖的内应轻易取胜。在作战之前,他大宴百官,以酒奠于江中,舞槊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诗中,他先吟唱了由时光流逝而引发的人生恐惧感和紧迫感,流露出要纵情于美酒沉醉度日的愿望。然而,这种瞬间的颓废一闪而逝,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又占据了上风: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要通过得到更多的贤才来实现天下归心的最终目的,来成就自己的霸业,曹操不仅是这样想的,它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生命意义维系在建功立业上,求贤若渴,戎马一生,终于统一北方并成为魏国实际上的开国者。   同曹操相同,诸葛亮也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英雄人物,而与之不同的是,他把自己的生存意义维系到了与天命进行较量上面。在最初的隐居岁月里,他饱读诗书,洞察天下大事,并没有把生命消融在闲散之中。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虽深知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如果自己扶助刘备只能如崔州平所言: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而,他并不愿意屈从于天命的昭示,他提出了占据人和的设想,要通过尚有待建立的人和来抗拒已经存在的天时和地利。他要凭一己之力与天相争。南征之后,诸葛亮又上表请求北征。谯周用天象不易征伐来劝阻他,他则回答道:天道交易不常,岂可拘执?诸葛亮这种顽强的生命意识一直延续到他临终之前。在五丈原,诸葛亮深知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不甘于坐等死亡,他要继续生存下去。为此,他在帐中祈禳北斗,要凭借祈禳之术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这种与天抗争,与天命抗衡的生命意识,是何等的强烈。   《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英雄人物也都不甘岁月流逝,生命虚度,有着希望实现一己价值的生命意识,刘备在荆州投靠刘表时,曾因髀肉复生而潸然:备往年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肉复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三国演义》中的泛生命意识不仅表现在主要英雄人物对生命价值的自发、自觉追求上,还表现为在外力作用下,即被迫对人生道路进行重新选择时,主体对生命意义的重视,这种重视,表现在不同人物对生死做不同选择时看似相反实际相承的态度上。   作为人生最大得失的生与死,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但在有些情况下,它是能够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然而,即使这样,有些人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死亡,把死作为对生的否定,从生的对立角度来肯定生命的价值。如关羽在麦城一败涂地,被孙权的部下擒住。孙权想劝他归降,他却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为了不负桃园结义,关羽舍生就死。   《三国演义》中因不肯投降或因怒骂奸贼等原因而从容就死的人为数很多,如于诠、王经等。这些人并非不爱惜生命,而是把生命与自己的道德、志向等目标等同起来。宁愿在死亡中展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与这些面对生死抉择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的人不同,《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人,则体行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表现出同样强烈的生命意识。汉末至晋初,社会动荡,群雄逐鹿,一时无所谓正统,无所谓正主。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在面对生命道路上的又一次选择时,选择生存或改变初衷,其根本目的是要走一条较之以往更有意义的生命之路,是为了赋予生命以全新的、更大的意义。他们与那些背弃原则、贪生怕死之徒是判然有别的。   徐晃最初是杨奉、韩暹手下的大将。杨韩两人是既无智也逊勇的非立业之人。徐晃跟随他们实际上是大材小用,劳而无功。在杨韩与曹操交战时,满宠去劝徐晃归降曹操。他称赞曹操,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下士,天下所知也,并劝说徐晃,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