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郭沫若戏剧译介与“翻译诗学”价值体现_0
谈郭沫若戏剧译介与“翻译诗学”价值体现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其实,在约翰·沁孤的戏剧剧本《骑马下海的人》中,所表现的浓重悲剧气氛就是西方戏剧家充满想象里的特殊创作手法。这部作品在当时被西方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独幕悲剧。因为它在构思和结构上有着古希腊悲剧的想象性和虚构性成分,它一方面歌颂人与大 自然 的坚忍不拔的顽强斗争,另一方面又在表现生存的残酷性和人对命运的不可把握性。郭沫若的翻译目的是要以此给 中国 的人们以感奋力量和拯救精神,虽然时常可能面对一些自然灾害,但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这说明,郭沫若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较好地抓住了这部悲观主义海洋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内在感召性实质和精神支撑,那就使得我们看到爱尔兰象征主义剧作的《骑马下海的人》中有典型的世纪末情绪,那就是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的迷茫心理。同时。作者还让剧本平淡的风格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战胜自然的震撼力,这和中国 现代 时期要求人们起来扫除面对的各种艰难险阻联系起来。
二、郭沫若“翻译诗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郭沫若通过戏剧文学的译介,展示了中国新文学时期翻译文学的 历史 功绩的存在必要性,这与八十年代末期“重写文学史”的提出~脉相传。自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翻译文学却一直被排除在现代文学的叙事研究和考察的范围之外,解放后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无一例外地把翻译文学拒之门外。不承认翻译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和意义,翻译文学也成了文学史上不受宠爱的“弃儿”。其实,综观历史资料,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 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的,它的作用是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家的创作思维和文化视野,并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发生过巨大的冲击。事实上,它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起,曾经担负过中国现代时期的启蒙、救亡、文化建构等文学使命,无时无刻不在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流变轨迹。
在“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中,谢天振先生有着先见之明,曾极力呼吁,要恢复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应有的历史地位,即为翻译文学这个“弃儿”寻找归宿。然而,在新近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著述中,翻译文学并没有得到编撰者的真正重视而进入现代文学史,作为“弃儿”的翻译文学还是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不正常的,这在于人们对翻译文学自身特质的认识偏差、理解偏离和历史描述错位等方面因素造成的。虽然我们也知道,世界文豪们是随着他们著作的汉译本而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并占据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领地的,“有了朱生豪的译本,莎士比亚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傅雷的译本,罗曼·罗兰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叶君健的译本,安徒生才在中国诞生,有了汝龙的译本,契诃夫才在中国诞生……”但是,由于译本不是中国原创的民族文学,它们的文学史价值来自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和“就效果而论,翻译就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必须承认,郭沫若对于西方戏剧文学的译介,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新兴知识分子和革命的新文学主义者力图探索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趋向,以及寻求有效的革命理想实现的途径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西方的一些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完全能够与中国的时代社会思想价值观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歌德的《浮士德》和席勒的《华伦斯坦》就是最好的应证,它们的译介不仅体现了他们两人在西方社会语境中的人生追求,也深刻体现出大批的中国社会有志之士的时代精神追求。虽然《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改变的诗剧,它是结合当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而创作的政论性诗剧,刻画了一个热衷于 政治 和人生追求的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一形象也展示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不满现实和无法改变现实的矛盾心理,他们苦于对于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道路的努力探索。郭沫若在译介中,切实把握住了文学作品译介的基本要领,把主人公浮土德,这位文艺复兴时代德国的一个充满政治和理想追求的巨人形象,归纳为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产生的人生追求精神,这无疑体现了全世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共有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风貌。《浮士德》本身刻画了一个永不满足的、个性化的、执著于追求政治和美学目标的浮士德博士的 艺术 形象,郭沫若在1919年最初翻译时,就感其内容实际上体现了我国“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郭沫若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是厌倦那些枯燥无味的无庸知识,对自己选择的学医道路倍感失望,内心充满苦闷,对 科学 产生了反感,认为“学枷智梏”。可见,郭沫若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没有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而且,“化境”的翻译是永无止境的。 论
文档评论(0)